小学课程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摘要:德育渗透,是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近些年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目前对学生实施德育培养,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因此,德育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既要具有知识素养,道德品格水平也非常重要,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作出更高要求。小学课程教育,具有人文和工具性。小学儿童仍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式构建三观的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较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儿童在这一关键阶段得到的道德信息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关键词:小学课程教育:德育:渗透一、前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主题,引导着教育的方向。根据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将德育的理念融入学科内容中,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把德育理念融合到教学中。小学课程,有着一定的特点,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内容,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理念,通过寻找教学的关键时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德育思想,启发学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使教学目标更加贴合“立德树人”。对于具体的教学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把德育因素与小学知识结合,获得更好的德育渗透效果,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研究。目前,小学教学的重要内涵,便是德育因素的有效渗透。基于德育对于小学时期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德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各学科的道德教育影响重大。小学教学,作为基础性教学,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自觉将德育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科学、合理的手段,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教学,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内外有效渗透德育,挖掘教学内容,贯穿德育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小学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理念,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充分开发教材内容,创新德育手段,践行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二、德育综述(一)德育的概念道德教育概念广义上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有意,系统地影响人的一切活动,除了学校教育外,还表现为社会、社区、家庭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是狭义的德育。它是教育实施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对受教育者实施具体的、有计划的教育,这个过程的教育包含成体系的思想和道德,受教育者需要发挥互动性,进行理解和践行,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德道品格,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培养过程。由于德育成为基本的学校教育方式,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性,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一般来说,德育的具体内容、方法表现为普遍性,因而,在很大呈高度上,德育有社会发展性,表现为继承性。德育,实质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即道德教育。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人生观,发挥教育的指导性。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建立政治观念,它是一种信念教育。德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的德育包含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范围宏大。但是,学生的政治理念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都需要依靠不同的意识层面,培养的过程有着一定的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原则,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二)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实质是教育实施者在进行德育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要求,具有着德育的基本规律,表现着德育的实践过程总结。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有:首先,道德和思想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有着一致的地位。因而叫做德育和实践结合原则。其次,德育过程严格要求,需要尊重和信任。教育实施者根据教育的规定,基于德育的目的,实施对学生的教育,称为严格要求:而教育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关怀学生,尊重个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再次,统一和个性相结合。再保持统一的教育原则下,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另外,个体和集体教育结合。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实施个人教育,进而有效影响学生。最后,教育与影响向结合。基于学校教育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同时看到社会各个角度对于学生的影响,通过协调配合,提升德育效果。(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应试教育观念较为深刻,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表现为道德化,很多人认为,当今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德才兼备的意义不大,曾经有几句流传的话:有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次品…对学生实施德育,小到影响学生个人成长,大到影响社会和民族发展,对于国家的整体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有效渗透德育,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能够实施科学的德育,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道德观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在道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英语学科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科,需要将道德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英语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及问题(一)不重视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小学教师在认识层面上,基本能够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是难以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实践,导致德育难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思考德育的教学思想,将德育进行划分,没有思考德育的综合性,没有执行德育的教育任务。小学教师需要从提升自身认识开始,在具体的的教学课堂中基于知识教学,进行语言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小学德育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师的德育认识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小学各学科都有良好的德育教材和教育机会。此外,由于各个小学学校的条件制约,小学学校教师接受德育的机会很少,种种原因导致小学德育水平较低。(二)不能有效的挖掘小学教材的德育因素小学教材中,包含着较多的德育因素,但是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对于德育进行开发的程度并不高。小学教师在前期备课时期,往往没有将德育理念融合到教学任务中,没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同时教师间的合作情况不佳,导致教材的德育元素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集中于德育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的德育积极性不高,导致德育开展形式比较统一。然而,小学教材中所收录的内部德育资料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表面认识的小学德育渗透往往浮于表面,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德育往往体现量化,未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三)不能恰当的进行小学德育渗透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教育与德育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性,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但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机械地对小学生进行灌输式的德育渗透,把无关小学德育的内容带进课堂,此类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无法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对于德育教育造成不利的影响。四、德育渗透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一)提高小学教师德育渗透意识在当前培养小学生核心能力的环境下,教师需要对自身的德育观念有正确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小学教师应始终把握学习计划,在学校或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参与德育活动,以提高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力和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小学教师必须首先建立良好的品德。其次小学教师要表现出爱心和耐心,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起到真正的德育作用。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对于教学实践起着主导的作用。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