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问题分析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问题分析及其教育策略研究-知知文库网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问题分析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问题分析及其教育策略研究摘要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是小学常有的典型现象。这是小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威胁或者同学之间出现违背班级规则的行为向老师求助的一种活动。小学低年级是人一生的起步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为发展对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通过访谈法和文献调查法了解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现状。低年级小学生告状主要内因是自我防御能力较低,道德感逐步发展判断能力较低同时还要满足内心的需求。但受到学校教师、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呈现频率较高、内容琐碎、类型各异等特点。阐述学生性格较为胆小内向,会为了寻求保护而向老师告状:为博得老师的关注、得到夸奖;成为正义的化身、试探教师态度等动机。针对现状,文章结合影响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内外因素,各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界各司其职进行改善,提出科学解决告状问题的对策,从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告状行为,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关键词: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对策一、引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活力。”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还应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小学低年级,同学们打小报告是很普遍的事情,不但次数多,次数多,而且打小报告的东西五花八门,搞得老师们手忙脚乱。这种频繁发生的现象,不但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也给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学生告状的正确处置,将会对学生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道德评判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处理态度和学生的个性以及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都会对他们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动机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二、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基本概念界定(一)“告状”的概念界定“告状”一词的本义,多为向他人提起申诉。《辞海》对“告状”一词进行了解释,认为它是一种自我诉说的行为。《新现代汉语词典》对“告状”的解释是:①告状②汇报情况③向领导、上级或他人告状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它主要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同伴有冲突对自身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而自己又不能对其进行调整,所以就想通过第三方的调解来实现这一种社会性行为。这一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制止同侪的行动。(二)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定义告状行为是一种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具有较高频次的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它是一种儿童在社会化交往中比较普遍的一种交往互动方式,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确切地说,“告状行为是因为孩子受到了同伴之间的不公平待遇,集体中出现了违背集体规则,或者是因为嫉妒和报复而引起的,所以老师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2]在小学阶段,告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它的特征是,在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中,告状的次数最多,类型最多,让教师难以应付,大部分的教师在面对告状时,都是抱着被动态度。三、关于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现状研究“打小报告”现象在学校中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对“被告”、“原告”等人违法行为的分析,教师只有对孩子的动机、目标进行准确的分析,才能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教育中,一切“对”都是建立在“对”的理解之上的。教师若不能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将会对其身心发展、同侪交往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漳州市两所小学的五位教师的采访,并结合文献法中的告状个案,对目前我国小学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剖析。(一)学生性格懦弱,为寻求保护而“告状”爱告状的学生性格多数比较内向、胆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双方发生冲突,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如果自己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感到委屈,希望能够通过向老师告状,寻求帮助来获得安慰和同情。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具体来说就是:当低年级的学生与同伴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一些学生会对他们进行一些推搡、踢、揪等人身攻击,被欺负的一方就会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够阻止他们的批评。在这个阶段,小学生们都会用绰号来嘲讽自己的同学,让老师们不要再这么做了,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名誉。下课后,有一些人会告状,比如“袁同学拿了我的橡皮”、“周同学拿走了我今天带的漂亮的发卡”、“他偷了我的画”,还有一些人因为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利而告状,而这些都是在老师们的反应中被阻止的,老师们在收到回复后,都会要求那些做错事的人将自己的东西交出来。为寻求庇护而去告状的学生,其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心理的自我调整能力都相对较差。如果老师对其不屑一顾,没有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会使被欺负的一方在以后受到人身权利的威胁时,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加惴弱、内向,而被欺负的一方有可能会变得更坏。(二)学生为取得教师关注而“告状”低年级的小学生的年龄都很小,他们还没有能够对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及教育方式的改变做出反应,他们的心智不成熟,并且缺少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会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称赞与肯定。于是,在课堂上,同学们就会用“我今天是第一个到班”、“我是第一个把课文背出来的”这样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或以向教师报告差劲的学生,与被检者的反差,来凸显自己的卓越。他的初衷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为了“找茬”,给学生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打击了他们的自信。教师在处理此类投诉时,要把握好关键,要对其提出更严厉的要求,并控制好投诉的数量,在“踩低”他人以彰显自己的时候,要提醒其注意他人的长处,多向他人学习。这也给教师们提了个醒,让他们更多地关心每个同学,更多地与同学们沟通。(三)学生道德感发展促使其“告状”“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孩子首先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产生的一种感情。在学生们进入小学之后,他们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拥有了初步判断对错的能力,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3]道德评判标准还需要依赖于班级的权威一一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意见十分重视。初三教师非常重视给学生制定班规,并要求他们遵守。如果发现有违反班规的事情发生,学生们就会去老师那里告状。具体包括: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某某今天迟到了”“某某在课堂上偷吃”“某某因为没有带红领巾而被扣分”等问题;另一种则是“正义性”的投诉,就是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被人欺负,想要帮别人报仇,但自己实力不够,就会找老师帮忙,阻止别人违反校规。这种类型的告状,会随著孩子的成长而从「他律伦理期」进入「自我伦理期」,其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会逐步下降。教师要利用学生有强烈的团体荣誉感、热心于班级管理等个性特征,把他们训练成自己的助手。2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