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其教育策略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3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其教育策略-知知文库网
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其教育策略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其教育策略【摘要】幼儿自我情绪理解能力以同伴之冲突为困扰因素,原因及影响的分析则进一步从理论之维,展示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同伴互动的关系。从幼儿自身而言,幼儿期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展开人际交往的形成和发展期,新玩具的出现,幼儿因维护自身利益与自我内心情感的强烈表达,呈现出直接动手争抢玩具的纠纷。从幼儿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已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本兼顾千预冲突的双重需求为导向。幼儿自我概念发展下,是对同伴交往中情绪共感和共情的追求,是对教师正确指导以及家长合理引导的要求,是对幼儿园的游戏环境创设的满意度的期待。因此,如何在幼儿健康成长中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很有现实感的理论问题。本文将从家庭、幼儿园、社会以及幼儿自身发展特征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展开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心理原因的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教育策路。【关键词】小班幼儿;争抢玩具;心理;教有策略一、绪论(一)研究缘起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置身于社会中的我们避免不了与他人发生冲突。冲突的类型有很多,不同年龄阶段的冲突也会不同。“主要表现为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①,具体行为表现有打、踢以及抢他人东西等。然而,“对于冲突,我们一般只看到它表面上显现的消极形式”®,即便行为冲突中由于争抢引发的冲突几乎每天都正在发生,由于人们对幼儿争抢玩具等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认识不足且重视度不够,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得这种行为频繁发展,甚至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早期的攻击行为对其成年期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这种行为冲突不但侵犯到他人权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都可能成为幼儿好斗的攻击性人格形成的潜在因素,进而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甚至可能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因@杨斯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成因及辅导策略[D].吉林师范大学,2018:1,②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管红云,王声湧,刘怡民.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刀小.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03-904.此,找到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心理原因,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冲突干预与引导,是家庭、教师以及社会的重要责任。幼儿行为冲突的解决效果以及冲突价值的最大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的冲突干预能力,因此,成人对幼儿冲突行为的有效干预不仅能够使纠纷快速解决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幼儿对于解决策略的模仿,有利于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本研究拟采用文本解读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归纳以及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全面展开幼儿争抢玩具行为及其成因分析,并对幼儿争抢玩具的心理原因进行探析,进而寻找有效策略来疏导幼儿,减少冲突。(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随着大众对幼儿健康问题的重视度提升,对于幼儿争抢行为的研究意义也日益凸显。现阶段,存在部分专家学者、家长以及老师将玩具争抢行为视为消极、反面的行为,并以制止为目的,实际上,在幼儿的成长早期,自我意识的思维发展呈现出于成人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明确区分幼儿与成人之间冲突的差异。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同伴之间的争抢玩具的潜在价值的分析,挖掘出同伴间争抢冲突行为对幼儿成长的社会化理论价值,进而总结幼儿心理活动特征,最终梳理出适合我国幼儿成长的环境特征,进而为我国幼儿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在幼儿园里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是频繁发生的,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是否能够调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分析冲突,同时能够在合适的时机介入冲突,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效用具有重要意义。小班的幼儿发生争抢玩具的行为更是高频率,小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的一个过渡期,现在的幼儿在家中想要什么玩具就有什么玩具,也不会有人与他们争抢,而在幼儿园,自我意识依旧主导着幼儿面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极易产生强烈的占有欲,进而发生争抢行为。所以,幼儿发生争抢玩具大多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我们只有正确地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因此,有效的疏导极为重要。本文将通过对幼儿争抢行为的成因与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相应的引导方法,以及通过对教师冲突干预行为的原因分析,增强教师相关问题的重视度,进而培养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二、小班幼儿争抢玩具行为的分类(一)概念界定1.幼儿争抢行为幼儿争抢行为是指:“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同伴之间互动过程中以人、物、事为导火索而发生的冲突行为”①。由于幼儿自身思维发展特征,幼儿之间的玩具争抢呈现出直接和具体的特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同伴冲突会逐渐被间接以及暗示性替代,但是,对于小班幼儿间的争抢依旧以直接外露为主,是在幼儿园内以及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针对物品使用权发生冲突时,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行为方式。2.幼儿心理“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幼儿心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3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萌芽期,还不具备心理理论能力,4一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幼儿心理是面对具体事情时,自发的将现实与信念进行比较,不断进行推测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而指导自身行为,但是由于幼儿阶段的心理理论是萌芽期,因此,在语言和自主行为能力都属于发展期的幼儿更需要成人适时的帮助与指导。(二)小班幼儿争抢玩具行为的分类“当同伴间发生争抢行为时,幼儿通常会出现攻击、威胁命令、分享、谦让、合作、第三方干预、告状、语言暗示、无所作为九种策略”⑦。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种类别,即积极行为、中性行为和消极行为。©赵一芳.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20:10Astington J.W.,Harris PL,Olson DR.Etc.,Developing theories of mind,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⑥刘秀丽.学龄前儿童的欺骗[J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0.@赵一芳.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20:10类别策略消极争抢行为攻击、威胁命令、无所作为中性争抢行为第三方干预、暗示、告状积极争抢行为分享、谦让、合作幼儿争抢行为的分类园通过对幼儿在玩具争抢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归纳,可以直观的反应出幼儿的社会技能水平以及幼儿心理特征。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讨论,并对幼儿争抢行为所采取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对幼儿进行玩具争抢行为进行原因分析。1.幼儿的消极争抢行为案例一:张宇小朋友初入幼儿园没几天,就有许多小朋友告状说他抢玩具、角色和争凳子,因为长得比其他孩子高大,争抢过程中还会打着玩,很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有一天,刚入小班的幼儿们在建构区玩玩具,突然李雨薇跑过来告诉辉辉老师,张宇把他的脸给抓了,辉辉老师就把两位小朋友都叫过来,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他们因为争抢玩具,李雨薇拿了张宇的几个积木,张宇一不高兴就伸手把李雨薇的脸给抓了。张宇刚入学,就对同伴进行抢玩具、角色和争凳子等争抢行为,由于自身身高的优势,在争抢环节中会出现造成同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