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开题)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5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开题)-知知文库网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开题)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2020级学期教育学生姓名郑博文班级学号20373040024(专升本)3班校内指导教师张琨职称无学位硕士行业指导教师汝欣慧职级(务)教师学位学士论文题目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一)研究目的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要。家庭的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电子产品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并且提出相应的策略,帮助幼儿亲社会行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二)研究意义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良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起着阻得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找出有效促进其发展的教养方式,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鉴于目前更多家长、教师偏重于幼儿的智育发展,不注重幼儿的其他发展,忽视了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并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此提出合适的建议,让父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并帮助家长剖析自身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的因素,以寻找更加科学的教养方式。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一)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亲子关系的研究从本世纪4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他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来服从,依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侧重父母的行为榜样作用的研究:在习性学理论指导下,侧重亲子互动的生态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人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对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首先出现在西方。在众多学者当中,鲍姆林特首先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他在此后还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宽容型教养方式和专制型教养方式。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人意愿,能够用正确合理的态度对待子女提出的要求,他们与子女经常交流并且会对子女的困惑和难题进行解答,对子女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采用宽容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不会给他们太多的约束和管制,他们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很自由的,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并且不会受到父母的惩罚,但是这种教养方式会使父母和子女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亲近: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更在意自己的感受,他们常常会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却很少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常常压制孩子的个性,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未来发展计划,如果孩子不听从安排,父母就会用体罚等方式强迫孩子听话,对于孩子来讲,这样的教养方式并不能真正给他们的人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反而会疏离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西方心理学家采用实证研究,结果可信、有效,但他们主要集中在父母对幼儿的影响研究上,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而且最近的相关研究也提出通过,父母适当合理的奖励和支持,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健康持续发展,对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他们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二)国内研究现状1.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国内学者目前大多是参考Baumrind、Maccoby和Martin的分类方式来大致划分父母教养方式。比如,林磊(1996)等人在研究母亲教养方式时,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划分为五类: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且不听取孩子内心想法倾向的严厉型、对孩子期望特别高倾向的成就压力型,同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又过度保护又过度放任倾向的极端型、能听取孩子的想法和给予孩子支持倾向的积极型、过度保护和迁就倾向的溺爱型。崔哲和张建新(2005)等采用因素分析法将其分为包办代替和过分管教倾向的限制保护型、给予其子女关心支持理解倾向的理解鼓励型、对子女关心较少和要求严厉倾向的冷漠专制型和过度控制和约束子女倾向的行为过分约束型。王春杰和王卓健(2010)将其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刘玉琼(2013)在其研究中,从亲子间的关系、地位的角度,将教养方式划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李诗颖(2016)等人在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消费观念、行为和态度的关系进行综述时,将其划分为权威型、独裁型、放纵型和忽略型。就一些特殊群体开展调查研究的时候,学者们往往会采用更切合实际情况的分类方式。刘朔(2015)等根据我国流动儿童父母的境况将其教养方式分为温暖型、干涉型、否定型、严厉型与和不管型。刘红升(2018)等则从关爱关怀、冷漠拒绝、过度保护和鼓励自主四个维度来划分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2.关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状在亲社会行为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研究中,宗爱东和李丹在研究中发现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不大,分析原因这可能与2岁儿童性别角色尚未定型有关。马娥、丁继兰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对103名36岁幼儿进行为期-周的观察记录,对各年龄阶段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中亲社会行为类型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各年龄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幼儿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就每个类型的亲社会行为来看,分享和安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行为性别差异不显著。刘志军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在亲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中,在同伴关系方面,展宁宁、张益辉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少,亲社会行为越多,则同伴接纳越高。王美方、陈会昌对初中一、二年级进行调查,发现亲社会行为对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和拒斥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在大众媒体方面,方建移通过分析认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其对大众传媒内容理解水平的制约,对传媒的理解要受周围社会情境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传媒视听行为给予积极的“中介作用”,将极大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从而减少传媒的消极影响。综上所述,在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中子女教育中表现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家庭教育是父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它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具有持续性,实际上父母教养方式的本质是亲子关系的表现。在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状中,幼儿的年龄、性别和社会环境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绪论(一)选题缘由(二)研究设计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民主型教养方式(二)放任型教养方式(三)不一致型教养方式(四)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