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对于幼儿来说,其智力发展是与饮食方式有很大关系的,合理平衡的营养能够帮助幼儿智力的发展,所以本文以幼儿饮食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时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然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发展。这些不好的习惯的养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弊端。如果幼儿不注重饮食健康,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将会导致幼儿的体重下降,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键词】家园合作、进餐饮食习惯、幼儿。一、幼儿不良饮食的定义及危害。(一)不良饮食是指幼儿在进行食物挑选时,不注重饮食的健康,只是挑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不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比如现在的幼儿在挑选食物时大多数都会选择肉类,喜欢吃蔬菜的幼儿非常少,长此以往下去,幼儿就会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二)幼儿不良饮食对身体的危害:对于幼儿来说,虽然年龄比较小,但还是需要注意一下身材管理,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儿童期的肥胖不以为然,其实儿童期的肥胖不仅会对幼儿的体型产生影响,而且还会给以后成人期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儿童时期肥胖的人在长大以后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几率比正常小孩的要高,这主要是因为儿童期肥胖的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的各个器官承载的负荷比较重,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三)幼儿不良饮食对心理的危害。幼儿不良饮食除了会对幼儿的身体产生危害之外,还会危害幼儿的心理健康。如果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此以往下去会导致幼儿营养不均衡,幼儿由于营养摄入的不够,缺乏矿物离子,身体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反应,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等等,其中最严重的情况就是生长发育比其它同龄幼儿缓慢。矿物离子是大脑发展和大脑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如果矿物离子摄入量比较少的话,会对幼儿的思维功能产生影响。近年来,幼儿孤独症人数在逐渐地增加,这也与幼儿缺乏矿物离子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幼儿长时间的吃肉类,不吃蔬菜,幼儿的情绪和性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饮食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发育是有重要影响的。幼儿饮食应当以荤素搭配为主,吃的太荤或者太素都会对幼儿的成长发育产生不好的影响。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产生的原因造成幼儿不良饮食习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来讲可以在阐述的过程中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一)主观原因:1.幼儿自身口味比较挑剔。幼儿自身的发育状况决定在饮食上的口味偏向清淡,而且幼儿肾脏等器官的发育状况决定幼儿对过于油腻或咸味的食物,无法消化,没能力排除食物内的钠,从而对五脏六腑造成严重负担,而现代社会,幼儿的父母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或者耐心在食物的准备上,没有按照幼儿的发育烹饪食物,久而久之幼儿的食欲减退,逐渐出现挑食偏食的情况。2.有不愉快的进食经历。幼儿一顿两顿吃的少,并不影响其成长发育,大多数代表幼儿不饥饿,但是家长们会过于担心,想方设法让孩子吃饭,采取威逼利诱,甚至暴力逼迫幼儿进食,从而给幼儿留下不好的进食印象,引起幼儿出现不良的饮食习惯。3.受药物影响刺激。大多数疾病都会导致幼儿的食欲不振,如感冒,发烧,肠胃炎等,处于疾病中的幼儿起消化功能较之健康状态下有所减慢,表现出对食物的不感兴趣。此外,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如体内的蛔虫,寄生虫等都会造成幼儿不喜进食。(二)客观原因:1.父母溺爱。现今社会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宝贝,孩子对父母提出的要求,父母基本上都会满足,喜欢吃什么就一直吃,不喜欢吃什么就不给孩子吃,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这种态度,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2.受不良行为习惯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在往往现实中能够做到言传身教的家庭非常少,生活中幼儿如果经常见到爸爸对妈妈做的某样食物,表现出不爱吃,无形中给幼儿心理上造成一种影响,可以对某种食物说“不”,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与父母有着很大的联系,比如当家长不喜欢某种食物时,一般孩子也会不喜欢,这主要是因为家长不喜欢吃的食物,会导致幼儿们品尝的机会减少。三、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改善对策。幼儿饮食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想养成好的习惯就必须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更加健康的成长。(一)少盛多添,逐渐加量的方法。刚入园的幼儿在进餐时,总是有吃不下的心理。幼儿在看见满满的一碗饭时,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给幼儿的心理带来强烈的压迫感,使得幼儿对吃饭失去兴趣,所以幼儿园老师在给幼儿盛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幼儿的饭量,可以适当盛少一些,减轻幼儿心理压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在吃饭前,幼儿园老师可以跟幼儿反复强调蔬菜的重要作用,激发幼儿对于蔬菜的兴趣,及时鼓励吃蔬菜的幼儿,让幼儿从心理上能够获得成就感,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幼儿的饮食习惯。(二)言传身教法。虽然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模仿的能力是很强的,当他们接触新鲜事物或者养成某个习惯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模仿别人,所以为了能够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和家长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吃饭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幼儿哪些习惯是正确的,哪些习惯是错误的,要让幼儿从小就在心理建立一个清晰的是非标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幼儿一天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幼儿很多饮食习惯的形成都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为了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父母也要做好表率作用,丰富自己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饮食习惯,能够通过饮食让幼儿把成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补充到身体里。(三)建立家园沟通互动机制,分享科学育儿理念和策略。家园教育目前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要想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仅靠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家园合作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流,教师需要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及时地告诉家长,家长也需要将幼儿在家里的情况反馈给教师,通过信息的交流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幼儿在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及时地改正,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参考文献:1.徐阳阳饮食健康教育活动对大班幼儿饮食认知和饮食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2.马冠生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培养需要从小抓起。3.赵丹阳幼儿不良饮食习惯背后的思考。4.如何照顾挑食偏食的宝宝。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