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视角下“小学化”倾向归因及改善策略(开题)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7
幼儿园视角下“小学化”倾向归因及改善策略(开题)-知知文库网
幼儿园视角下“小学化”倾向归因及改善策略(开题)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表1-3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院:音乐学院专业:学前教育2020级学前教学生姓名秦虎班级育(专升本)1学号20373040027班校内指导教师周成玉职称无学位硕士行业指导教师陶军职级(务)园长学位学士论文题目幼儿园视角下“小学化”倾向归因及改善策略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一)研究目的当今社会学前教育正在飞速的发展,幼儿园作为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正规教育场所,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作为家长对孩子所接受的教育非常重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所以在此情况下大多数的幼儿园为迎合幼儿家长的需求,对幼儿采取“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学化的现象,使得幼儿在成长发展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南阳市某幼儿园的教育“小学化”实际状况,找出问题,分析潜在原因,找出预防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二)研究意义本研究在于从幼儿园的视角切入,研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及治理路径,从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这一顽疾影响和制约我国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原因,从社会教育发展的环境、幼儿园教育自身、教育部门监管职能等方面开展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在成因分析后,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的对策,为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为幼儿园调整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提供借鉴。让更多的幼儿园和教育相关行政部门关注“小学化”这一顽疾,各司其职,从每个主体的角度上发挥作用。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一)国外研究综述1.美国的“回归基础”教育运动刘璐在《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中提到了美国的“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1987年,针对幼儿教育领域出现的“小学化”倾向,“发展适宜性”的基本理念在《0到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文件中被提出,并由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发表。发展适应性理念特别关注儿童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文化特点来进行,着重强调了运用幼儿教育标准化达到幼儿教育保育的规范化。认为发展适宜性包括三点:“年龄发展的适宜性即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个体发展的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应:文化的适宜性教育即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2.日本的“幼小衔接”热潮1947年,日本颁布了《保育要领》,其中明确提出了幼儿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进行充分的联系和沟通的理念,但这一时期的幼小衔接只存在理论构建中,并没有实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才重新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出现了“幼小衔接的热潮”。付珍在《浅析走出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困境一日本“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启示》一文中认为日本实现幼小衔接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寻求一致的教育目标,让幼儿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基石,而小学教育则成为幼儿教育的延续:其次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应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小学教育的地位比幼儿教育高,从而形成了“幼儿教育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错误观念,日本政府教育机构不断的宣扬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平等性,强调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地位是一样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两者的有效衔接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再次“经常性的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3.印度的“补偿教育”项目印度比较著名的补偿教育项目是“儿童综合发展服务计划”,该计划从1975年开始,主要是为农村地区、边缘的部落民族和城市贫民窟中六岁以下的儿童免费提供健康、心理、社会发展、保育和教育等的综合性服务,保障这些处境不利的儿童像其他儿童一样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促进这些儿童的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希望通过该计划的综合服务使儿童获得全面发展,以改变这些儿童的未来,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印度在开展补偿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发展学前教育补偿项目,大大提高了印度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同时对幼儿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和印度在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我国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提供了借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根”上的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二)国内研究综述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等途径,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丰富。在中国知网上以“幼儿园小学化”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有3550份,硕博论文有203份。按“幼小衔接”“入学准备、入学适应。”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的资料有4000多份,700多份期刊论文,500多份硕博文。从以上来看,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研究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幼儿园小学化与儿童发展的研究方面江玲、袁百灵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分析儿童观的横向要素结构和纵向层级结构对幼小衔接的影响,最后提出幼小衔接的目标具有分解性,幼小衔接的内容具有差异性。陈帼眉提出幼小衔接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把握儿童发展和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辫证统一,侧重关注连续性问题: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辩证统一,不可忽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培养:把握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与态度的辫证统一,侧重点放在主动性培养上:把握幼儿兴趣与教师指导的辫证关系。侧重点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上:把握具体与抽象材料的辩证关系,侧重于向抽象方面提高。马以念等人认为儿童在入小学前普遍存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差、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弱等社会适应问题: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与学业成绩呈显性正相关。韦小冰等人对幼小衔接中幼儿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能初步认识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但对能力各要素的培养力度不均衡: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性适应困难:幼小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2.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研究李大维、刘秀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小学化”倾向这颗愈演愈烈的痼疾,开展了专题调研,反应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普遍现状,探究其成因,分析其危害,进而提出改善对策。王潞的《高平市农村幼儿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主要从教学活动、办园条件、师资状况、家园合作方面针对高平市农村幼儿园教育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教师、家长三方面分析其原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观念、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辨析和论述,希望此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平市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以促进当地农村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3、关于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虞永平认为,东亚文化对读写算等知识技能学习的过分重视导致了科学儿童观和教育观的缺失,这是造成小学化倾向的最主要原因:班级人数过多,师生比严重超标,合格教师的短缺都会推动小学化倾向的产生:学前教育投入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都缺乏制度的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