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嵩寿、俸雅琼(2005)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阐述了中澳货物贸易的加快发展及其缘由,并指出当前还存在着影响两国贸易关系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世界安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中澳两国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等。并针对上述情况,对进一步增强货物贸易关系提出建议,以期有益于巩固和加深中澳关系。表明了,优化两国的贸易结构、拓宽两国的货物贸易基础,对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深化贸易关系、提高贸易的互利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沈瑾瑜(2015)和刘宜政、张兵(2013)则是从不同的产业进行研究,从资源态势方面分析,得出中澳两国经贸合作十分密切,互动十分频繁,两国贸易额稳步增加,商品交换的种类不断扩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从中澳进出口产品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得出加深与澳方的合作可以为我国增强我国海外资源供给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他们两方的研究中,都可得出中澳货物贸易对两国的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中澳两国在维护和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方面拥有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责任。而中澳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不但造福于两国人民,而且对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必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关于中澳两国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对于用贸易引力模型这种研究方法来分析两国间贸易影响和变化的形式日趋增多,应用这种模型可以通过不同国家间的比较和研究,得出对两个国家间贸易最有影响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提供新的贸易方向。2.1对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引力模型在货物贸易流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基础也越来越完善。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对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上,近期人们开始通过添加制度质量指标来考察各国国内制度因素以及制度趋同对两国贸易的影响。通过应用引力模型的研究发现,各国制度的优劣对两国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制度相似的国家间贸易量较大。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他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两国贸易流量,并得出了如下结果:两国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谢继文(2009)利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两个国家间影响贸易的因素。他通过选取世界上13个主要贸易国家2007年的贸易截面数据,建立了国际贸易流量引力模型。并通过引入包括贸易制度安排等虚拟变量在内的其它一些解释变量,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扩展。最终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地理距离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国际货物贸易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应加强物流建设与合作,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