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民族走廊与瑶族长鼓舞文化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1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南岭民族走廊与瑶族长鼓舞文化-知知文库网
南岭民族走廊与瑶族长鼓舞文化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族群·空间·身份:南岭民族走廊瑶族长鼓舞文化阐释胡骁(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广州510500)【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南岭民族走廊瑶族地区长鼓舞文化的田野考察,从民族走廊视角下打破以往按行政区城刻分的研究局限性,从更为宏观的角度闸释南岭民族走廊瑶族长鼓舞文化,以粤桂湘三省具有代表性的长鼓舞为案例,运用文化人类学与文化闸释学,从瑶族长鼓舞的源流演变、空间分布、身份象征,探析南岭走廊瑶族长鼓舞的多元一体性,以此印证民族走廊不同舞蹈文化之间的互融互摄,从而揭示民族走廊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健词】南岭走廊瑶族长鼓舞共同体Ethnic Group,Space and Identity:An Interpretation of Yao's Long DrumDance Culture in the Nanling Mountain National CorridorHu Xiao(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Guangzhou 510500)Abstract: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long drum dance culture in the Yao area of the theNanling Mountain National Corridor,this paper break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based onadministrative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onal corridor,and explains the long drum danceculture of the Yao people in the the Nanling Mountain National Corridor from a more macro perspectiv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luralistic unity of the Yao Long Drum Dance in thethe Nanling MountainCorridor,which confirms the mutual fusion and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dance cultures in the nationalcorridor,and thus reveals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national corridor.Key words:The Nanling Mountain Corridor The Yao nationality Yao Long Drum Dance Community“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南岭大瑶山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1年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与“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并列为中华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从行政区域上划分,主要以粤、桂、湘三省为主,也包括与黔、赣共同形成的五省交接之处。从地理空间区划上“南岭”的另一个别名也叫“五岭”,既:“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自古以来沿着“五岭”山脉高山峻岭之间的河流走势所形成的谷地平原生活着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两大语系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主要通道。“南岭民族走廊”作为我国瑶族人口和瑶族族群分布最多的地区,分布着排瑶、过山瑶、平地瑶、坳瑶、布努瑶等近二十支瑶族族群支系。主要语言有四大语系,包含勉语、布努语、拉咖语、汉语西南宫话等,是一条多民族聚居、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先生对“南岭民族走廊”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将多个民族和同一族群放在一个大环境、一个大家庭中进行界说,在这条多民族聚居的走廊上形成美美与共的民族研究思想格局,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视角,为民族学分支的民族舞蹈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视域与文化想象空间。瑶族长鼓舞文化作为“南岭民族走廊”上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与舞蹈形式,其舞蹈形态丰富,文化内涵深远,民间素有“南岭无山不有瑶”和“瑶不离鼓,鼓不离瑶”的说法。包含着瑶族族群精神信仰,祭神娱人、生活经验、族群认同、健康体魄的多重文化属性,本文以“南岭民族走廊”瑶族长鼓舞为例,探究不同形式的瑶族长鼓舞,以期阐释舞蹈本体所蕴含的文化事象与内涵。一、南岭走廊瑶族长鼓舞文化源流演变(一)“盘瓠”信仰的建构与长鼓舞起源关于瑶族长鼓和长鼓舞的起源,笔者见诸文献和田野考察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项表述:一是神话传说、二是民间故事、三是自然崇拜、四是器物起源、五是农耕劳作、六是狩猎工具。其中流传最为深远的当属南朝刘宋范哗在《后汉书.卷116.南蛮》中说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繁瓠。下令之后,繁瓢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①此段文字记载了盘瓠征战有功,族源性得以建构,充满了浓厚的图腾崇拜。第二种在瑶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记载着盘王被羊逐下山崖,盘王子女为纪念“盘瓠”将树干做成长鼓鼓身,将羊皮做成鼓面,并用敲击鼓面时发出铿锵有力的咚咚声纪念“盘瓠”祖先。长鼓形态得以建构。第三种传说:盘瓠护佑子孙漂洋过海,带领瑶族“十二姓族人”漂洋过海,远走千里。过了三月,船路不到,水路不通。途中遇到风暴,子孙无计可施。遥想祖先盘王“前有杀死,后有救生”之德,瑶民即在船中求献五旗兵马,向盘王许愿:如果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到岸,则在居住地建盘王庙,永远祭祀感恩还愿。盘王“显灵”,海面立即风平浪静,瑶民得以平安无恙,上岸后建村立寨,瑶人子孙依诺言每隔几年祭祀盘王以“还愿”。第四种为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张敬松《太阳树神话与瑶族长鼓》认为:长鼓起源于“太阳崇拜”与“神树崇拜”。瑶族久居山区,崇尚“万物有灵”“,崇拜与他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在他们看来,树同人一样是有生命、灵魂和感情的象征物。瑶族保留了原始的“太阳树”神话,祭祖的木棍则可能是“太阳树”的象征。定型的长鼓,两端大的圆木鼓象征太阳,中间小的“木棒”象征日出日归的神树,长鼓是受“太阳树”神话支配的祭器,以庆盘王升天。盘瓠升上太阳的神话,反映了太阳崇拜与盘王崇拜的复合,这种复合支配了以长鼓祭盘王的祭仪。纵观上述四组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叙事建构,从“自然崇拜”一一“祖先崇拜”一一“长鼓出世”一一“祭祀盘王”的族群文化建构,出于对这一信仰的传播、传承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对盘瓠的祭祀仪①桂韵:《瑶族长鼓产生、完普过程中的人文意识》[J]《民族艺术》1996(1)。陆文东:《集体记忆和族群认同一一以瑶族长鼓舞为考察对象》[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⑧张劲松:《太阳树神话与瑶族长鼓》[刀《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3)式一一这一利用各种符号将信仰显形化的象征性、程式化的行为方式一一也就应运而生,而瑶族长鼓舞正是这类祭祀仪式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