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小说和电影人物形象分析(开题)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7
《色戒》小说和电影人物形象分析(开题)-知知文库网
《色戒》小说和电影人物形象分析(开题)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林海音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而北京也是她精神上的故乡之一,她的作品融合了自身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写作背景以北京和台湾为主,是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出生于1918年的她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对于新与旧有她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以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抓住她作品中所表现的女性的爱情婚姻问题来揭示时代变迁下女性的普遍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并展现林海音对女性命运的深切思考。研究意义:作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在台湾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研究她的作品能够对台湾女性文学有更多地了解。在林海音的小说中,女性的命运与时代紧紧贴合,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女性地位的现状与发展变化,是台湾作家中最早在作品中为妇女不幸命运呐喊和抗争的作家,其作品对研究中国不同阶段女性的命运具有重要价值。从封建传统的旧式女子到半新半旧的过渡型女子再到新时期自觉追求爱情与婚姻的新女性,林海音揭示了中国妇女所经历的这一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也是如今仍在继续、发展的过程,她的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觉醒起着一定的影响,对女性的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学界对林海音小说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第一,思乡主题和身份研究。林海音生在日本,成长在北平,最后创作于台湾,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因此关于林海音思乡主题和身份认同的研究较多。首先集中在对小说《城南旧事》思乡主题、家国情怀的研究,如郝超、刘俏所作的《凝望家园-一林海音的家园情结透视》,张凡的《北平的现代性经验和文化乡愁的建构-一解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散文集<两地>》等。其次是延展到作家的思乡的情感态度的研究。学者古继堂《林海音的“两岸”情结》一文重点分析了了林海音作品中的思乡主题:“研究林海音,要深入发现和拓展她的深厚的爱国民族情感。”著名学者傅光明在《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中讲述了自己与林海音交往的十余年过程中,感受到林海音心中深深的两岸情结。广西民族大学王锐的《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一林海音创作论》系统分析了林海音既是台湾作家,又是北平作家的双重身份,并高度赞扬林海音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身份和她锲而不舍的文化追求。学者黄发有的论文《林海音的女儿情结与文化乡愁》论述林海音的女儿情结对其文化乡愁的影响,扩展了这个方向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女儿情结的滋养使林海音的乡愁漫出了地域界限,追寻着传统的人伦和谐。溯求自我的精神源流:女儿情结与文化乡愁的交融互渗构造出林海每音创作精神结构的独特观。”第二,女性主题研究。林海音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之一,也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她以柔和舒缓的笔致书写了她对广大女性的同情和关照,学者古继堂在《林海音-台湾女性文学开山人》中肯定了林海音作为台湾女性文学开山人的重要地位。这类研究特别关注了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如宋家宏的《林海音的女性世界》,这篇文章比较集中地分析了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小说的各种妇女形象。学者黄发有在《女儿情结:逃逸与自囚一林海音论》中分析了女儿情结使林海音关注于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照,注重对情感性灵的书写。张玉佩、黄德志发表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生存悲剧一论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剖析了林海音笔下女性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于慧娟在《论林海音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中从女性的自我丧失出发,分析了林海音笔下女性人物悲剧的原因。目前学界共有三篇硕士论文对林海音笔下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分别是西南大学李文静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迁台女作家女性观念研究》,吉林大学曹杨的《女性意识与林海音的小说创作》,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张实的《论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后两篇论文都从内容和艺术层面上对女性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系统分析林海音小说女性形象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城南旧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课题着眼于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女性形象,希望能够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给予一些补充。第三,比较研究。林海音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颇能体现学者对林海音小说的定位。张淑云在《月影残烛下的挽歌-张爱玲与林海音小说中的家族女性》以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位作家在不同程度上写出了封建家族中的女性自我奴化的思想,和她们甘于被男权主宰的悲剧命运。王敏雁在《故都的女儿们--凌叔华<古韵>与林海音<城南旧事>比较》中以作家的经历和创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这两部作品以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为基础,为现代文学的创作开拓出了新的领域。此外,还有刘晓丽的《人生经历对萧红与林海音叙事视角的影响比较》,刘秀珍的《论凌叔华与林海音小说的女性关怀书写》,任兰平的《林海音与老舍之“京味”比较》、马雯的《记忆中的风景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比较解读》等。从这些比较中可以提炼出林海音小说研究的如下关键词:女性创作(包括了人物形象与创作艺术)、女儿情结、北平情结。第四,林海音小说艺术的研究。付慧慧在《童眸里的世界-一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思想意蕴》中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分析了林海音的叙述中体现出她对童年生活的思念,和她对女性命运的关照与同情,以及对人性美的感悟。孔祥兰在《心灵的童年-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人物表现和语言艺术》中以人物为基础,探讨了小说的语言艺术。上世纪80年代导演吴贻弓将《城南事》改编为电影后,林海音逐渐为大陆读者所知,大陆学者对林海音成规模的研究也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经历1990年代研究热度逐渐升温,文化乡愁、女性主题、童年视角是其小说研究的重点视域。目前,对林海音《城南旧事》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从主旨意蕴角度,分析文中蕴含的乡愁与人性美:二是从抒写方式角度,分析儿童视角与女性视角的写作特点:三是从艺术特色与风格角度,分析作品语言及人物塑造手法:四是从女性命运角度,分析文中女性悲剧成因。对《城南旧事》的相关研究虽多,但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类研究较少,对文本中女性形象挖掘不够深入。已有对林海音小说女性形象研究的成果即启发了本论文的思考。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女性形象,将新旧交替时代下的女性形象、儿童视角下的潜在女性形象、新旧更迭时代女性形象的启迪这三个方面作为论文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展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二部分则是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童年英子的视角来表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第三部分由无法觉醒的女性与觉醒了的女性引发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只有摆脱旧的思想意思束缚才有希望获得幸福。结构框架如下:一、新旧交替时代下的女性形象(一)英子的母亲(二)宋妈、秀贞(三)兰姨娘二、儿童视角下的潜在女性形象(一)童年英子视角(二)中年海音三、新旧更迭时代女性形象的启迪(一)独立的经济权利(二)鲜明的自我意识(三)平等的两性关系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