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福贵本出身于地主家庭,但他喜爱挥霍,最后败光了家产,之后他经历了许多苦难,直到最后孤单地死去。而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阐述了自己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本文对于《活着》中的主要人物福贵和家珍进行研究,探究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包含的深远意蕴。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物形象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Yu Hua's "Alive"Abstract:Yu Hua's novel "To Live"is a local masterpiece in which the writergave up the pioneering exploration and returned to the road of realism.This novelreflects the ups and downs of Fugui's fate in the 30 years from before the founding of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end of the 1970s,and tells the world theself-determination and ultimateity of life through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protagonist'slife.Fugui was born in a landlord family,but he loved to spend,and eventually lost allhis family property.After that,he experienced many hardships until he finally diedalone.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is character,the author expounds his views ondeath and life,which is worthy of readers'savour.This article studies Fugui andJiazhen,the main characters in "To L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characters and their inclusions.profound implications.Key words:Yu Hua;alive;character image目录二、福贵人物形象分析·······(一)福贵的坎坷人生··。(二)福贵的生命态度········(三)福贵的生命之重······三、家珍人物形象分析·······。(一)家珍的悲剧命运及抗争性格··3(二)家珍的生命态度·······4四、《活着》中的死亡意象及生命隐喻··(一)死亡意象··········5(二)与人物相关的死亡意象分析···6(三)生命隐喻·········1.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2.用坚忍来抒写生命的哲学···3.以活着来追问生命的本真···(四)人物的坚韧生命哲学····五、结语·············参考文献············一、引言《活着》这部小说,是余华再次返回写实之路的乡土著作,针对福贵这一人物的命运展开了详细的描写。“《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风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福贵的形象是复杂的,悲剧也悲剧出了很深的水平。造成福贵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喧器的社会环境淹没了个人生存诉求的呐喊,宿命的无法摆脱让人很无奈,作家的独特叙事技巧,冷酷的零度叙事使得福贵的悲剧更让人震撼。余华让福贵的命运起浮在这巨大的时代背景下,一切便有了新的意义,一切便有了生命,人物的呼吸便均匀而平静,或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活着。当我们读完了这个故事时,泪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淌,我们不仅同情着福贵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思考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活着,为什么活着。在那种蛮不讲理的时代,活着就是活着本身。二、福贵的人物形象分析(一)福贵的坎坷人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等社会变革时期,再到自然灾害时期等。主人公徐福贵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一生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人生变故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经历了亲人离他而去的残酷命运。生活一次次给他希望,但又一次次把这点希望一点点地磨灭。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只剩下年迈的福贵和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这悲惨而曲折的一生。他的家人如他的父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孙子苦根,还有朋友春生等等,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从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使读者在阅读中激发对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的联想和反思:面对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苦难,从普通农民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本真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人类最顽强的生命。小说运用极其简单直白而又平实的语言,步步将情节引向高潮,使小说的真实性、可信度大大提高,让人们相信世间有像福贵一样不幸的人存在,从而深有所感。家人不断地死去,不仅给福贵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打击,也给予读者意想不到的震撼。把亲人的死亡集中写在一个家庭中,不仅加深了痛苦的程度,而且凸显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在面对死亡时的力量悬殊,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被命运左右却无法挣脱砍断的无奈感和挫败感,死亡随时存在,具体什么时候会降临,却无法预知。福贵经历了这么多不幸的死亡,可是他并没有消沉下去,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因为他承载了家人的希望,他要好好为亲人们活着,逝者已矣,天命不可预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是对亲人们最好的安慰。(二)福贵的生命态度徐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