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的淑女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5
论薛宝钗的淑女形象及其悲剧意义-知知文库网
论薛宝钗的淑女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论薛宝钗的淑女形象及其悲剧意义摘要:曹雪芹曾经是年少不识愁滋味的风流少爷,在家道中落后他有感而发创作了《红楼梦》。他通过写荣国府的由盛转衰,暗示自己的家族由繁花似锦走向衰败调零的遭遥,更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趋势。而曹雪芹在故事中塑造的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教有出来的标准的封建淑女,然而地的人生悲剧正是这“吃人”的封建思想造成的。曹雪芹通过对薛宝钗悲惨结局的设计,讽刺批判了封建社会及封建伦理道德对传统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封建悲刷引言作为《红楼梦》女主角之一的薛宝钗,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与林黛玉并列第一。薛宝钗容貌美丽,学识渊博,举止大方得体,善为人处世,是当时封建社会正统淑女的典范。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尤其是三从四德,但这也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最大原因。曹雪芹所写的是一个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毒害乃至走向毁灭的过程,他通过展现薛宝钗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一、曹雪芹的人生遭际“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正是对曹雪芹这一生的概括。曹雪芹的家族曾经是风光两朝的皇帝宠儿,那时曹雪芹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的风流少爷,哪想新帝上位后曹家惨遭抄家,家族一下子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曹雪芹也被迫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和世态的炎凉,于是他有感而发创作了《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他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所题的诗,也是他人生遭际的自叙。曹雪芹通过塑造荣国府这个小型的封建社会,不仅暗示了曹家由繁花似锦走向衰败凋零的遭遇,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趋势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薛宝钗的人生经历与曹雪芹有颇多相似之处。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把持江宁织造长达五十八年,那时曹家权势极大,富贵滔天,是南京第一豪门。曹雪芹从小受到祖父的熏陶,博览群书,文采斐然,曹家败落后,他就靠卖书画支撑家庭。薛宝钗出生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薛家既是书香门第又是皇商,于是宝钗自幼便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被培养成了一位符合社会标准的大家闺秀。宝钗从小接受的三纲五常教育对她后来的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她博学多闻,但是家族对她的要求是成为大家族的贤妻良母。后来薛家随着宝钗父亲的去世开始走下坡路,于是振兴家族的重担就落到了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姑娘身上。在那个封建时代,家族既是光耀又是枷锁,身处世家的孩子都要为了家族奉献自己的一生,在家族兴盛之时他们尚可以享受良好的资源,家族没落之时他们就要竭尽全力振兴家族。曹雪芹作为被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出来的男子,他的思想不可避免的深深植根于封建思想,因此,他在创作薛宝钗时给她赋予了那个时代男子认为女子应有的特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尤其是三从四德,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教育出来的标准的封建淑女。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是《红楼梦》中通过宝玉的视角对宝钗的外貌描写。不同于王熙凤时常穿戴奢华、威风张扬,也不同于林黛玉穿着的朴素和小心翼翼,薛宝钗的打扮既不过分张扬,也不至于让人忽视,她不施粉黛,不染铅华,举手投足之间优雅得体。再加上宝钗的性子是个不干己事便闭口不言,所以不仅让贾母、王夫人这种封建大家长感觉很舒服,还受到了大观园里众人的喜爱。由此也可见曹雪芹的写作功力之深,对人物揣摩之精,寥寥数语就将一个温和从容,稳重得体的千金小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举止优雅得体,而且天资聪颗,博览群书。她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就饱读诗书,在文化氛围如此浓郁的家庭环境熏陶之下,再加之她聪颖好学,使得她才学过人,有着丰厚的知识功底与文化素养。薛宝钗博学多闻,长于诗词,她的诗歌创作独具自己的特色。不同于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诗作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能体现出她作为名门贵女的气质。宝钗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曾凭海棠诗夺魁,讽和螃蟹咏,技压群芳,非诸钗可同列者。(一)标准的封建淑女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可叹停机德”一句是曹雪芹对薛宝钗的评价,表达了对宝钗具备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贤妻良母品德的感叹。“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其原著典故说的是了乐羊子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但在寻师求学中,却不到一年时间便因为想念家乡而中断了学业,其妻便以断布来隐喻,实则规劝求学之路不应半途而废。乐羊子妻作为一位能在丈夫误入迷途时及时开导他的妻子,是很符合儒家对于妻子要成为“贤内助”的要求的,也是很符合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的。薛宝钗的身上就体现了“贤内助”这一特点,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考取功名,入仕做官。薛宝钗也曾多次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教育黛玉和湘云,由此可以看出,宝钗是受封建道德观念和奴隶道德毒害比较深的,多年的封建教育已经将她的思想行为潜移默化了,以至于宝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从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被同化成了封建思想的传道者。然而薛宝钗又与王夫人、王熙凤风等人物有所区别的是,薛宝钗名义上是“主子”,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但实际却没有实权,作为封建大家族的贵族小姐,她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切听从家长安排,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她处处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压迫,只能遵守封建礼教,将自己塑造成符合当时礼德规范的淑女。但是就薛宝钗整个人物而言,她的淑女形象又是十分矛盾的,她既信奉于封建礼教,但又是悲哀的封建礼教殉道者。这无疑成为了桎梏她人生的一把厚重枷锁,锁住了这位年轻少女鲜活的灵魂,用宝玉的话说就是“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令人唏嘘。(二)善于为人处世的“牡丹”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会讨好和奉承封建大家长,知道怎样做一个受长辈喜欢的孩子。贾母要给宝钗庆祝生辰,问她爱听的戏文和爱吃的食物,宝钗没有按照自己的喜好说,而是为迎合贾母喜好,说出了与自己心中相悖的回答,而这也只是为了讨其欢心,显然,贾母也是喜悦的。夸她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在阶级关系为重,亲疏远近分明的封建社会,一位表小姐竟能获得比嫡亲孙女还高的评价,由此可见贾母对其的喜爱之深,侧面反映出宝钗平时高超的为人处世之道。薛宝钗作为表小姐客居在荣国府,既是客,寄人篱下难免要低人一头,她的身份看似尊贵,实则尴尬。荣国府是一个派系复杂、暗流涌动的地方,宝钗想要融进大观园这个圈子不免处处如履薄冰,需要耗费好一番心力。在贾府这个外表其乐融融、内里明争暗斗的大家族中,薛宝钗却能够得到众人一致的喜爱,这就不得不夸赞她的为人处世能力。宝钗一方面采取“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处世之道:而另一方面,她又有着人际交际能力强,与人为善,对所有人都亲切得体。这在薛宝钗日常为人处世中便能常见,她既能揣摩迎合位高者,又能和平友善对待位低者。正如脂本评述:“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宝钗因此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喜爱和称赞。贾母称赞宝钗是“稳重和平”的妙人:经常“阴阳怪气”的林黛玉都对她“心下暗伏”:对人冷漠,也从未夸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