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论文)题目花岗岩地区残积土研究分析选题依据:1.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学术界对于花岗岩地区的岩土性质勘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多个地方多种地形地貌的岩土工程研究也取得了较多资料。陈雪峰(2018)在勘察花岗岩地区时,经常会由于采取岩芯,勘察设备,岩性分层和原位测试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降低,不利于工程的施工和设计,通过分析了机械钻探和高密度电法相结合的方法,以详细论述花岗岩风化分带的工程经验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性质和项目分类的问题,Lub在1962年研究了香港花岗岩残积土的风化过程,并对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其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刘明俊等在1985年采用多种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深圳花岗岩残积土的力学性质综合研究。程昌炳等在1986年研究了原状和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显微结构和强度的异同。李江等在1989年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在1991年王清等人以花岗岩残积土的颗粒程度、组成该土质的具体元素成分,以及微观组成,还有间隙的特殊性质作为调查的目标,在众多的含有花岗岩残积土的山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花岗岩残积土的风化原因以及风化过程和结果,并提出花岗岩残积土的强度与土体收缩膨胀之间的关系。吴能森在2006年考虑到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殊结构性,结合其颗粒程度、微观结构和物理特性等有关的要素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归纳出一套系统的评判方法。首先就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方面进行说明,即从其微观形态和本构特征开始查证,汤连生等研究人员在2013年认为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表现出强烈结构和脆性弹塑性损伤是土颗粒之间粘结的重要因素。赖榕洲在2014年通过对常规固结排水三轴试验及结果,分析研究了我国东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模型参数与含水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范冲在2015年展示了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性在通过利用结构性参数的条件下,对结构模型参数的影响,并且将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性引入到结构模型中。计算所得的结论能够在数理上表征土质的形态变化过程。对于边坡的稳定性的相关问题,阮林龙等专家学者曾经在2010年初提出,可以把土质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成两种,第一是滑动,第二个是崩塌。前者能够进行二级分类,也就是说,滑动可以是土质的软化,也可以是其他外力的牵拉,导致土块之间产生滑动的现象。而所谓崩塌破坏,不仅指的是山体滑坡这样大型的崩塌事故,还有雨水的冲刷等导致的边坡表面剥落的状况。另外还有其他的学者总结出边坡遭到破坏后的整体规律。比如说,学者柯云斌于2010年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而且采用了渗透学原理,讨论了在饱和或者非饱和情况下,即不同降雨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简文彬等在2013年根据花岗岩残积土土体饱和度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土体达到饱和所需的具体降雨量,他们在文中认为在计算边坡的土块构成时,不同部位的计算公式不一样,也就是说机舱稳定性的时候要分成上下两个方面进行,需要采用不同的抗剪强度:杨淑华等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稳定性变化的调查,他在2014年发表了论文,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华岗岩土坡的稳定性被破坏,那么最有可能是资深的土块结构崩坏或者是孔隙强度被破坏造成的。而陈玮等研究小组分析了土质的软化程度,对于其稳定特性的作用,还有邓喜等学者,提出的研究办法是,同时在多个方面的相关要素作用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从以上对多个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对花岗岩残积土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开展在微观结构、本构模型、工程分类等方面,在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崩解性和抗剪强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边坡稳定性研究是主要分析花岗岩残积土的力学性质和一些外部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比如开挖和降雨等。从大体上看,我国已经在花岗岩残积土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与其它种类的特殊土相比,还有许多地方有待研究。例如,目前对于边坡渗流场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体积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这两个方面,而对于其他渗流特征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我们需要详细分析边坡内部渗流速度、渗透性、体积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在不同降雨条件影响因素下的变化规律。2.理论及实际意义花岗岩残积土作为我国华南地区的一种主要土类,且这种土类的工程性质十分特别,然而我们现在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的相关知识少之又少,所以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边坡破坏造成的山体塌方,以及局部崩坏等施工产生的副作用经常会出现,本文选择调查的地区是梅州市,广东省作为台风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工程建设中会遭遇更多的意外情况,由于该地区有很多高高低低的山丘,但平原地区占地面积很少,存在着很多会出现花岗岩边坡破坏的可能性。根据资料显示,该地区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削坡方式,加上当地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的温度都比较高,而且降水量十分丰沛,再加上花岗岩的残积土自身还具有特殊的性质,这一系列的因素就导致每年降雨频率高的天气很容易出现花岗岩残积土的边坡破坏灾害,会给当地人民和国家带来很大的不便和损失。因此,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地方的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破坏规律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帮助这些地区从根本上顺利解决由于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破坏带来的灾害。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本文针对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破坏,通过对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阐述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破坏特征,以广东省梅州市的花岗岩残积土边坡为例,并参考花岗岩残积土的各项相关试验,研究花岗岩残积土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破坏规律,并为设计花岗岩残积土边坡防护提供依据。大致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为花岗岩地区残积土的工程特性:分析黄岗岩地区残积土的颗粒组成、透水性、固结性、压缩性、抗剪强度等特性。第三部分为花岗岩地区地质灾害特征及边坡渗流规律:分析花岗岩地区地质灾害特征的特征并分析其边坡渗流规律。第四部分为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防范: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边坡对比以及坡高等方面提出保护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对策建议。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