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8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黄金会员免费钻石会员免费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摘要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是封建礼教的笃信信者,是“四德具备”的封建女子典范。作者在薛宝钗的身上倾注了太多复杂的情感,他一方面赞叹这位美丽少女的智计无双,感慨她最终孤独守寡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又因她甘做封建礼教的奴隶怒其不争,“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而哀其不幸。小说描述了一位品貌出众、端庄美丽、才学渊博、本质善良的温婉女子受封建礼教茶毒,最终有命无运,结局悲凉的故事。《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与贾宝玉、林黛玉鼎足而立的人物。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博学多才:她和宝、黛的关系复杂,却处理得当。但对于这样一个表面上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读者的评价却历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中的其中一个,可以说,她的悲剧不是如宝、黛般的抗争者的悲剧,而是殉道者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的。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女性形象文化意蕴目录第一章宝钗性格中美好的一面......11.1宝钗天生丽质,才华横溢11.2宝钗的孝顺体贴1.3宝钗的宽厚豁达2第二章宝钗性格中陈腐的一面.....…52.1宝钗的奉承世故52.2宝钗的心机.62.3宝钗的“无情”.6第三章宝钗性格形成的原因及悲刷性...·.·.·.·9参考文献.......总结致谢第一章宝钗性格中美好的一面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且无法避开的人物,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她是黛玉、宝玉之间主线爱情悲剧的参与人之一,还在于她本身艺术形像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对这个形像一定的程度上的创新。对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向来是众说纷纭,主流观点是将她与林黛玉作比较,要么是褒薛贬林,要么是褒林贬薛。就算到今天,众人依然是各执所见。褒薛贬林的人认为,薛宝钗沉静淡泊,温和大度,端庄持重,而林黛玉心胸狭窄,气性大,孤傲不近人情。褒林贬薛的人则认为薛宝钗虚伪矫情,冷酷无情,富有心机,林黛玉才思敏捷,内慧外秀,自尊自爱。对一相同的人物,竟然有完全不同的评价,虽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价因素,但依然可以看出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以及作者对其性格描写的丰富性及客观性。那应该如何评价,如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呢?笔者认为,必须要抛弃个人的偏见和喜恶,从作品本身的角度出发,在作品的详细描写与人物的具体刻画中探索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从薛宝钗的出生背景来说,她降生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四大世家之一的薛家,她的母亲是金陵王氏的嫡出小姐,外公曾主管皇家朝贡贸易事宜,母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一路做到九省都检点,在四大家族中的权势最高,姨妈是荣府贾政的夫人,薛家祖上又与皇室关系甚密。所以薛家是亦政亦商的仕宦书香门第,又是豪门富贵之家,既有商人注重实利的市侩之气,又有官宦崇尚封建礼教、拥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念。虽然薛家也曾依靠皇权,是个具有特权的红顶皇商,做过较好经营,跻身金陵四大家族之列。但到薛宝钗这一代,父亲早逝,兄长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家中已然没有了顶梁柱,虽有万贯家财,但颓败之势已现,以至于薛蟠在打死人后不得不借助贾家王家的势力去摆平了。也正因为薛宝钗成长背景的复杂性,造就了她复杂而丰富的性格。曹雪芹并不按照传统的“好人”或“坏人”的模式去写薛宝钗,而是多方位的塑造一位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形象,她既有传统女性温柔端方的优点,也有时代背景下无法避免的缺点,她的形象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作者既写了她的孝顺、体贴、豁达宽厚、博学多才且有理财治家的本领等,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出了她的弱点,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使她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于是她趋炎附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下面就谈一谈宝钗形象上的一些特点。1.1宝钗天生丽质,才华横溢在《红楼梦》十二曲之一《终生误》中,曹雪芹用“山中高士”形容宝钗,“世外仙姝”形容黛玉,黛玉的存在是理想与感性的,而宝钗则是现实与理性的化身。在对“红学”的研究以来,薛宝钗在《红楼梦》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是纷争最大,最难定性的一个,她既不是单纯的“好人”,也不是纯粹的“坏人”,她看似多情又最是无情,从“做人”方面来讲,她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原则,待人得体,处事圆滑。从文学艺术上来讲,正是她多面复杂的性格,让众人对此争论不休,也成为了“反配正写”的文学典范。从作者的情感抒发上来看,作者对封建统治所有的不满,批判主要通过薛宝钗这个人物体现出来,宝钗所有美好的品格,都是腐朽的封建统治的一层华丽的外衣,也正是因为腐朽的封建礼教造成宝钗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她最终悲剧的命运,同样隐喻在这华丽的外衣下,封建王朝最终衰落的结局。《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而宝钗抽取的是一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花签。这里芙蓉自然是指黛玉,牡丹则代表着宝钗,周敦颐在《爱莲说》将莲花比作君子,牡丹富贵,是众人之爱,他只爱君子般的莲花,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曹雪芹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而宝钗受到众人的推崇喜爱,如同那牡丹一般,受到“宜乎众矣”的爱。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撒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在“百花齐放”的大观园中,黛玉和宝钗的美,无疑都是艳冠群芳的。论容貌,黛玉的美就如同那病弱西子一般,而宝钗的健康丰美就显得更胜一筹了。书中对宝钗的外貌是这样描写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红楼梦》中有一段,宝玉去看望宝钗,想看看宝钗的红麝香珠串,结果被宝钗一段雪白的酥臂给看呆了,恨不得是长在林妹妹身上。曹雪芹在刻画宝钗的美时,是按照标准的儒家审美来看的,不仅仅是外貌的美,更代表的是儒家理想中温柔娴淑的女性美,她的为人处世完全符合封建社会对大家闺秀的期望,她“周而不比,泰而不骄”,温厚平和,安分顺从,处事“安分随时”。论才情,她与黛玉完全可以比肩而立,黛玉有灵气逼人的“仙才”之称,而她有融汇经史子集“全才”之赞。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她都可以信手拈来,甚至是一般人不常看的词曲,“元人百种”等都有所涉猎,生于富商之家理财管家之道更是擅长,此外,她还对画作颜料卓有见识,药理医学更有经验之谈,甚至是参禅论道也颇有研究,可称得上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才华与性情,更显其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之“动人”。但容貌与才情并不是宝钗最吸引人之处,宝钗心性的豁达,随分从时的处事态度以及与人相与时的圆滑手段,是率性且叛逆,孤高自许的黛玉远远赶不上的,宝钗待人温和体贴,乃至贾府上至贾母,下至一个小丫鬟,竟然人人都称赞她的好,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黛玉是这个时代的叛逆者,她坦率真挚,恣意又任性,写诗作画往往随心而动,恣意纾放其性灵。而宝钗遵循世俗,循规蹈矩,做封建社会中的完美女性,她所有的情感及追求,都是要求自己符合封建社会中对贵族女子的的规范,最终实现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愿景。《红楼梦》中对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金簪雪中埋”,“停机德”是一位封建女性的最高追求,也是世人对其最高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