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选题缘由与意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它不仅记录了汉语,也反映了我们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在早期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汉字在创造伊始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因素,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字,特别是“手”部词的词义在不断地丰富,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以来,涌现出许多的引申义。为此,特选择“挂”为“手”部词的典型代表,分析其一词多义现象,从多角度探究“挂”词义演变背后的原因,对于我们认识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早期的汉语中,一个汉字通常只有一个义项,并且通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某一个单独的汉字会慢慢地包含有新的义项,在这种情况下,双音节化成为了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势。词汇能够充分展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对一些平时生活中看起来很平常的词语进行研究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悬挂”、“挂钩”、“挂失”、“牵挂”、“挂机”、“挂电话”、“羚羊挂角”等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挂"字,“挂”从“扌”,那么上述的词语跟“挂”的本义或者跟“扌”有什么关系?“挂”这一汉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挂”的引申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挂”的义项在不同时期又是如何发展的?因此,本文选择此题目,希望能对此展开深度探求。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一)关于“挂”的词义发展研究“挂”,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动词,“挂”的词义发展也经历了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从最初的的产生意义到发展意义,从古到今“挂”的义项逐渐增多和演变,出现了动作意义逐渐虚化的发展趋势,所以需要积极理清“挂”的具体义项,明确其动词的使用对象和古今发展路径,可以研究出“挂”的动作义项虚化的演变过程。但是通过搜索知网、维普以及各大数据库中关于“挂”的词义发展研究,发现文献数量极少,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可参考的文献数量并不多。郭小莹(2014)认为,“挂”的词义变化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学者认为其出现了动作意义虚化的情况,并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渐发展。秦才芬(2013)提出,语言发展是渐变的,词义也是逐渐演变的,但是词义的发展演变是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研究出来的。所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准确理解词义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安茂刚、安天下(2017)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个词的义项及动词使用对象会会随之出现变化,因而需要根据历史阶段以及时间发展阶段总结出该词的动作义虚化的过程,学者重点研究了词语积累的意义、途径及方法。(二)中国的隐喻研究一词多义是词汇中的普遍现象,要想解释词汇的多义现象,梳理义项之间的联系,必须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角度切入,建立词汇的意象图式。在中国,与西方隐喻相对应的叫“比喻”,研究起始的时间远早于西方。1.修辞研究阶段在中国古籍中,找不到像西方古典演讲术(即古希腊罗马演讲术)中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提良等人那样界定精确的隐喻定义,虽然先秦诸子基本上都涉及“譬”或“喻”,但他们缺乏对隐喻的理论性的探讨,普遍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饰。公认最早提到隐喻为修辞手段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墨子》,《墨子·小取》第一次正式提到了“辟”,并把“辟”作为演讲术中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形式加以特别的说明。一直到1980年代,学术界普遍的看法还是认为隐喻只不过是比喻的一个下项,一个没有喻词的“缩短了”的明喻。一般对隐喻的讨论都是放在“比喻”项下,与“明喻”等平行。这个方法在思想上大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相当。宁雪东(2004)认为,在南北朝之前,一般都是笼统地谈及“比喻”,使用的词语为“喻”、“譬”、“譬喻”、“比”或者“比喻”,几乎未及“隐喻”或“暗喻”,但从讨论的内容来看皆包含隐喻,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古代学者把隐喻看作比喻的一个下项概念。王健(1985)通过研究认为,西汉刘向、东汉王符都曾研究过“譬”,但到了南北朝时期,“譬”的研究进入了真正的理论探讨阶段。“在汉语修辞学理论史上,第一个给比喻以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的是刘勰”。《文心雕龙》是从先秦时期到公元四世纪汉语修辞学和文学批评方面主要观点和理论的集大成者,修辞学在其中占了很大篇幅。第三十六篇《比兴》是汉语中第一篇专门论述比喻的文章,刘在其中两次提及对“喻”的定义:“故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且何谓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束定芳(1996)认为,到南宋时期,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隐喻”概念,并将它与“明喻”区分开来。陈骙是第一个把“譬喻”进行分类的人,他在《文则》中把“譬喻”分为十个下项: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也第一次提出了“隐喻”一词:“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虽然陈骙所指隐喻与现代的隐喻不完全相同,但他是将该概念引入中国比喻研究的第一人。相比之下,他提出的“简喻”定义更贴近现代意义的隐喻2.跨学科研究阶段1992年,刘宁生嫡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部分章节,首次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到了中国。1996年,束定芳在黑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隐喻的语用学研究》,探讨了语用学对隐喻研究的启示。1997年,束定芳在《外语研究》上发表了《理查兹的隐喻理论》,对理查兹的隐喻理论进行了引介和分析。1999年,吴莉在《外语学刊》上发表了《英语管道隐喻的结构探微》。2000年,束定芳出版了《隐喻学研究》,这是我国第一部隐喻学专著。2004年,胡壮麟出版了《认识隐喻学》,从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了研究。(三)西方的隐喻研究在西方,隐喻的研究始于古典修辞学,从亚里士多德时期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己被广泛运用于构词、语法结构和语义的研究。尤其是认知词汇语义研究,凡是涉及到历时词义变化和共时多义现象时不可避免地都要运用概念隐喻或转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主张隐喻和转喻是历时词义扩展背后最为重要的认知机制,同时鉴于共时多义现象是历时词义扩展的结果,隐喻和转喻也是共时层面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联系产生背后的认知机制。目前,认知词汇语义学多义词的个案研究不可或缺的两大步骤是:一确定辐射式词义结构,二分析义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隐喻或转喻关系,或是分析义项所表达的概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经验相关性。另外,新词的产生和理解也包含着隐喻或转喻思维在其中的运作。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当现有词汇不能满足我们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需要时,就会创造新词或赋予旧词新的意义。隐喻和转喻是新语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据。认知语言学打破了传统语言学较少解释不同义项间内在联系的藩篱,认为义项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且具有系统性。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意象图式最早在概念隐喻理论中被提出。Johnson(1987)讨论了意象图式对于意义构建的积极作用,认为意象图式向其他认知域的隐喻投射是形成意义的重要方式,并指出意象图式是人类感知和感觉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式。akoff8&ohnson(1980)指出,隐喻从根本上来说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