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3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校园暴力犯罪预防法律机制研究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黄金会员免费钻石会员免费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校园暴力犯罪预防法律机制目录摘要关键词]1前言2校园暴力预防的必要性分析23校园暴力的犯罪特点.…23.】轻暴力重侮辱…23.2共同犯罪趋势明显…33.3施暴的双向性以及场所和时间的固定性.34校园暴力犯罪存在的问题..44.1监护人司法责任追究偏轻.44.2影视作品分级制度的空白..54.3刑事责任年龄僵化…55完善校园暴力犯罪防治措施的建议.65.1构建影视作品分级法律制度..65.2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个别适用.65.3建立被害人综合保护机制6结论.8参考文献8致谢.10校园暴力犯罪预防法律机制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校园中出现的日益猖獗的“校园暴力”现象,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广大青少年面临的严峻形势。学校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家庭、学校、司法、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而且,最近几年,随着《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区矫正法》等一系列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已经被修订和颁布。此次修改主要是针对学术界争论焦点和公众讨论热点,对其做出了回答,例如,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需要调整,废除被诟病已久的收容教养制度的可行性等。文章在对一些实际的案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之后,得出结论:在我国,学校的暴力犯罪具有以下特点:轻暴力重侮辱、团伙作案趋势明显、施暴的双向性和施暴的场所具有固定的特点。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的处置规则相结合,可以发现,在预防未成年校园暴力犯罪方面,我国还面临着以下几个实际问题:监护人司法责任追究偏轻、影视作品分级制度空白、刑事责任年龄僵化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预防和预防未成年校园暴力犯罪:将其分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个别适用:完善校园管理措施:加强暴力信息的管控力度等。关键词: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防治措施1前言《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等有关校园暴力的影片相继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校园暴力的热议,同时也让我们认为是“恶作剧”、“普通同学之间的打架斗殴”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变得更加露骨。由于长久以来对这一问题的忽视,致使校园暴力日益严重,一些学校的暴力事件甚至演变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据统计,有将近70%的大学生称自己曾经受到过不同程度和种类的“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不仅有我们可以看到的身体暴力,还包括了精神暴力、网络暴力等各种学校和家长不易察觉的方式,它们都给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在有关法规修订前,我们对某些恶劣乃至犯罪的学校暴力的处理还很不够。在2020年,与未成年犯罪和未成年保护有关的多部法律发生了大修,在修改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包括了收容教养的废除、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监护人责任的列举、强制报告制度的确立,都对防控校园暴力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然而,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在防控校园暴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具体内容具体如下:不健全的特殊教育制度的实施体制、影视作品分级制度的空白、监护人责任追究的难度大、部分规定的表述太过原则化,其可操作性较差,容易造成法条的过度使用或者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试图从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入手,找出其中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校园暴力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关于校园暴力问题的相关规定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部门,没有专门的法规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暴力问题的防治。此外,从目前的法律规制来看,还存在着法条表述过于原则化、司法责任追究不足、实践操作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有效防控校园暴力犯罪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亟待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防止和纠正措施,并将其制度化和体系化山。2校园暴力预防的必要性分析中国研究和资料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将近50%的初中学生曾经历过诸如辱骂和嘲讽等言语性校园暴力,37.7%的学生曾经历过人际关系性校园暴力,也有将近20%的学生曾经历过身体性校园暴力。除此之外,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暴力形态,网络暴力的比例也高达14.5%。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诸如语言暴力和网络暴力之类的精神暴力。要制止校园暴力,制止校园暴力犯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最高院公布的一系列有关校园暴力的司法数据表明,2015到2017年,校园暴力犯罪整体上出现了减少的态势,201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了1000多件校园暴力案件,2016年与2017年,案件数量分别减少了16.51%与13.37%。这个趋势也许跟公众的心理期望存在差异,而导致公众出现这样的心理偏差的因素,毫无疑问是跟新闻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关注和集中报道有关系,还有一部分媒体故意夸大了事件的过程,从而影响了公众的观点,引发了公众的愤怒,让公众失去了理智,从而做出了某些过激的言论,而这些行为经常会对案件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我们也应该号召广大的传媒人士,以一种合理的、客观的方式来看待校园暴力事件。3校园暴力的犯罪特点3.1轻暴力重侮辱通过对多省份发布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看出,以拳打脚踢等肢体性殴打作为行暴方式的情形,占比了案件总量的69.54%:以匕首伤害为主的案件占11.23%:持2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