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3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知知文库网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
限时特惠
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引言新世纪以来人们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儿童文学就是童话故事的层面,很少有人去正视儿童文学,盲目地将儿童文学归入浅显的书目当中。但童年是一个永恒话题,童年所具有的特性要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儿童性不仅对现实生活至关重要要,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具有特殊要求。本文通过对儿童性具体分析和论证,进而探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性希望能对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研究带来一定参考价值。一、儿童性的具体内涵儿童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能够以儿童为本,帮助到儿童趣味成长。从五四运动以来对儿童文学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所有的解释都离不开对儿童性的契合,归根结底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均为了让儿童更好的发展来创作。蒋风在《儿童文学概论》论述到:“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既然儿童需要阅读的作品,就必须考虑到儿童所具有的特性与特征,即关注到儿童性。何为儿童性呢?这里讲的儿童性是实体存在,不是生物学上讲的儿童性。儿童性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积累、不断丰富拓展出来的一种文化概念。但能否将儿童文学等同于儿童性?答案是否定的。儿童文学是以读者对象的不同为主要标准区分出来的文学类型,它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可以说儿童文学是一种宏观的概念。而儿童性强调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凸显儿童的主体性,它是一个特殊的小点,要求儿童文学在创作时站在儿童的立场:要求儿童文学适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审美需求:要求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等等。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根基,所以儿童文学的内容必须阳光、活力、充满正能量,才能为整个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蒋风:《儿童文学概论》,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3页.第2页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