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硝基间苯二甲酸的Cu-MOF合成和结构研究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6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基于5-硝基间苯二甲酸的Cu-MOF合成和结构研究-知知文库网
基于5-硝基间苯二甲酸的Cu-MOF合成和结构研究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
限时特惠
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化学化工学院2020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论文1989年揭开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研家对多孔配合物愈来愈重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多孔材料呈现。配位多聚物的催化性质在1994年被Fujita等发现了。1995年,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概念在美国闻名化学家Yghi颁布了一篇文章后正式产生了,并且还对配位多聚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20世纪末期,1997年,Kitagawa等人对气体在室温下的吸附性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研究,并且对研究成果做了多次总结与论文发表1。在此之后,以MOF-5为基础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n也被O.M.Yaghi研究小组利用,得到了众多的IRMOF系列产物。二十年多年来,人们发现了大量具有各种功能(包括吸附与分离、多相催化、传感等)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2015年及其以前,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万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被发现和生产制备,同时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了超过五万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历程如下图所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代N0F6材料被合成出来孔径和稳定性受到一定限制1999年,Yag助i等人合成具有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M0F-5去除孔道中的客体分子后仍然保持骨架完整2002年,Yaghi科研组合成I RMOF系列材料实现MOF材料从微孔到介孔的成功过渡2008年,Yaghi研究组合成出上百种2IF系列类分子筛材料图1-2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历程1.3金属有机框架的特点1.3.1多孔性及大的比表面积客体分子被去除后留下的多孔质料的空间,能够对气体和催化剂等进行吸附和分离操作,也即是所谓的孔隙率。收到有机官能团的长度的影响,孔径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0.38-2.88nm通常是MOFs的正常孔径范围。同时,对多孔材料的催化和吸附能力进行评估时,比表面积是其重要的关键性指标。同时,作为孔隙率可以达到94%的化合物,7140mg是MOFs可以大道东的比表面积峰值。其他的多孔2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