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彷徨》探析鲁迅的悲剧观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8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从《彷徨》探析鲁迅的悲剧观-知知文库网
从《彷徨》探析鲁迅的悲剧观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从《彷徨》探析鲁迅的悲剧观摘要: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西学、古代文史等,还包括社会现实的刺激,以及鲁迅先生自身个人身世与沉痛的生命体验。鲁迅悲剧观的内涵有三部分。第一点是悲刷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强调悲剧以震撼人心为目的的破坏性:第二点是悲喜交融的悲剧,体现其作品表现方式的丰富性:第三是几乎无事的悲剧,是鲁迅从现实出发,以微观视角打开悲剧的特点。《彷徨》是鲁迅重要的小说作品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鲁迅的悲剧观在《彷徨》中表现为现实的荒诞性和人物的悲剧性。关键词:鲁迅,悲剧观,彷徨目录11引言…12鲁迅悲剧观的形成.....2.1西学的影响.……2.2古代文史的熏染..32.3社会现实的刺激.....42.4个人身世与沉痛的生命体验43鲁迅悲剧观的内涵.…53.1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2悲喜交融的悲剧.........63.3几乎无事的悲剧..74鲁迅小说《彷徨》中的悲剧艺术74.1悲凉的环境背景......74.2勾勒悲剧人物形象的语言艺术.·84.3寓情于景的语言艺术。。95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谢......13第1页共1页1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和奠基人,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诉说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意蕴,揭示出中国千百年的历史真相,构筑起现代文学大厦的地基。在先生落笔写出惊天动地的文章之前,他所生活的时代,独特的人生经历,大量的学习和翻译工作,都在慢慢塑造着这位文学大家。他的文字之所以有着撼动人心的神秘力量,与其中传递出来的悲剧性密切相关。他用不甚慷慨的悲歌吟诵中国人的对本土社会和文学的思考。其实悲剧是一个“舶来品”,在古希腊美学中诞生。20世纪,悲剧这一概念传入中国之后,西方悲剧作品的艺术特征是否适用中国的悲剧类型作品的讨论就一直在继续,鲁迅在他的各类作品中传递出一系列独特的悲剧观。在杂文、自叙传、文论的创作中,鲁迅进行的是直接的陈述,透过他的小说作品,则更能探寻出其悲剧观的建构过程,小说中多样的故事情节和各色的人物命运背后是同样的悲剧内核。本文从三个角度,以《彷徨》这一小说集为例,解析鲁迅先生的悲剧观的建构。2鲁迅悲剧观的形成2.1西学的影响鲁迅对世界现代文学史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创作也与外国文学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时代成就了鲁迅这一文学大家。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和日本留学的经历让鲁迅有了阅读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同时期西方作家丰硕的文学成果也给他提供了参考。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西学的精粹,形成对中国社会及文学表达的独特思考。1、西方文学与文论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也活跃了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鲁迅就是这样一位引入外国文学的使者。虽然译作并不代表鲁迅所接受到的全部西学,但是却可以窥见他所认可的、欣赏的西方文学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中悲剧观对他的影响。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来自日、德、法、俄等国家,题材有小说、文论、童话、杂感、随笔、戏剧、诗歌等。俄国1905年革命后,正是鲁迅的翻译和介绍为中国引入了果戈理、托尔斯泰、第1页共13页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批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俄国作家的作品。在鲁迅的借鉴体系上存在着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另一个则是以契诃夫、果戈里等作家为代表的西方讽刺文学。(钱理群,2021)契诃夫、果戈里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家,他们的作品都是通过描绘现实的平凡人物在黑暗社会里感受着平凡不过的人生,不言悲戚两字却用细节的描墓刻画出了时代特有的人类命运悲剧,这也成了鲁迅与他们创作的共同点。除了俄国作家的小说作品,鲁迅还翻译过如拜伦、雪莱、卢梭等人的作品(孙郁,2021)。他同样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作家,如夏目漱石、森鸥外、密茨凯维支、显克微支等。这类作家对鲁迅的影响体现在创作思想上,这些小说都传递出一种苦难意识,作品深处是社会底层人卑微的痛感,以及用细小生活图像组成的宏大时代特征的苍凉的精神。鲁迅也亲口说过自己的小说带有安德烈夫的阴冷(董兆初,2020),这也证明了他的翻译对他的小说创作有所渗透和暗示。最能代表鲁迅文论的作品《摩罗诗力说》,展现了西方文学作品给鲁迅带来的创作上的影响。原文中的“盖诗人者,樱人心者也。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马志伦,2021)意思是诗歌创作最为关键的就是“樱人”,也即是通过激发人的情感来让人们思考现状,唤醒人们革命的斗志,打碎和谐表象下的陈腐规则。因此他希望通过悲剧性的文学作品来激发读者的情感,鲁迅通过营造悲剧情节带给人的气闷、憎恶与愤恨等等不舒适感,这种做法的本质是想促使民众去直面惨烈的现实,去反思现状并积极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2、外来思潮的影响青年鲁迅在1915年之前所受的外国文化思潮影响,主要大约是两个方面:一是严复所译“天演论”传达的进化论思想,二就是尼采的哲学思想(徐志啸,2020)。鲁迅曾被称作是温和的尼采,这印证了鲁迅吸收了尼采部分的哲学和创作思想,其中包括超人思想、个性主义以及悲剧观(张晓磊,2021)。尼采认为悲剧所表现的并不是悲戚,而是严肃的人生。鲁迅也认为创作应该反映现实人生,和传统的“瞒和骗”的文艺作决裂(张雨良,2021)。除了尼采,易卜生对社会问题的揭示也给鲁迅的创作带来启发。尤其是易卜生的个人主义精神、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创作中的悲剧剧情第2页共13页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