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乳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摘要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所以如今乳品行业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更大的难题。中国乳业发展基点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处于不利地位,且近年来中国上市乳品企业盈利能力逐年下降。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乳业年产奶量呈指数级递增,远远超过了中国上市乳品企业产奶量增长率。与企业盈利能力有关的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等。因此,开展上市乳品企业盈利能力研究,同时突出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提升我国上市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试以中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伊利乳业盈利能力。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等:接着归纳总结了财务分析及盈利能力等概念及相关理论:然后把伊利乳业财务状况的现状加以分析,旨在发现其盈利能力存在的缺陷,提出疑问。最后对不足之处给出了建议和结论,希望能对我国上市乳品企业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有所裨益。关键词:伊利乳业:财务分析:盈利能力1引言1.1研究背景通过对上市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强化企业盈利能力水平并达到会计管理目标。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可以反映报表期间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准确地发现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长或者降低的因素,从而为企业相关利益人的会计信息提供可靠依据。盈利能力也就是企业获取利益的能力,上市公司是否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稳定持续地运营下去,盈利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公司盈利能力连年下滑,公司将面临巨大财务危机,因此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是有价值性的。我国乳品行业起步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一批批中小乳品企业。其中原因包括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产品品质不高,企业规模不大。2014年左右,中国乳品市场上本土企业已形成以伊利,蒙牛,光明三巨头为主的乳品企业梯队,产品能更好地与外资及进口乳品抗衡。但近年来,三聚氰胺这类不良事件使得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任度被打破,国内乳品需求锐减,自此之后,国家对乳品企业加大了管理及干预力度,乳品生产及管理销售也慢慢重回轨道。现如今,乳品行业正在进行改革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的肆虐,外资对中国乳品行业市场的侵蚀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乳品企业盈利能力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对盈利能力进行研究,首先要找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各方面因素,发现其不足之处,增强企业盈利能力。1.2研究目的中国乳品企业的规模会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大。在现阶段乳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经济体制和不良事件等因素的制约,易造成企业发展片面追逐利益增长而忽视其长远利益增长能力,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很大层次上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对于盈利能力分析便具有重大意义,此次研究的预期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1)加强对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研究,强调盈利能力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开展持续的实践应用以提高伊利乳业盈利能力。(2)本文根据伊利乳业当前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乳品企业长远发展能力提供参考。1.3研究意义(1)帮助伊利乳业利益相关者能够正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影响盈利能力变化的特定因素做出改进。(2)有利于中国乳品行业内部各方面体制的调整和战略管理的加速推进,创建一个有特色、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一流乳品企业国家。2文献综述21世纪以来,在全球乳业构成中中国乳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人均乳品消费量(牛奶等量)可达25-30千克/人次,乳品总产量可增至3600-4310万吨:而到2030年,这两个数字可分别增加到38-40千克/人和5,600-5,840万吨(James R.Simpson,2005年)。中国乳品市场的潜力非常大,销售网络正在从城市向县城和其他农村基层地区扩展,随着超市品牌的发展和县城市场的开发,乳品市场也在向这些地区扩展(DinghuanH,FFuller&TReardon,2006)。国外关于中国乳业的文献也在不断增加,但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西方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国乳制品的安全问题以及中国所建立的乳业体系(Peter Enderwite,2009)。对中国乳业扩张带来的问题的分析表明,奶牛数量的超常增长导致了奶牛数量的增加,进而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PeterJ.Li,2009)。在乳业产业发展进程中,乳品贸易无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乳品贸易而言,乳品自由贸易区域内偏好贸易协定(MerrittCluff&DavidVanzetti,2O06)的现象已经证明贸易对于乳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TingjunPeng和Tomcox,2016)利用局部均衡模型工具预测了局部均衡政策下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论证了乳品贸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乳品行业组织研究阻碍乳品组织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规则与规则过严、组织条件欠缺(EgilPetterStart.2006)。(Haghiri和Morteza,2004年)在生产效率方面引入了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工具,并对1992年至1998年期间纽约州和安大略省奶牛场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的技术效率分别为83.8%、79.6%和91.4%(VictorH.Moreira、BoriSE.Bravo-Ureta,2010年)。(LuchsC,2009)研究证明股利变化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若公司盈余能力良好,与会计盈余相比,股利政策无法携带较多未来现金流量信息。(Chaoli等人,2014)研究发现,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开始实行会计师轮调制度来处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审计师任期和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审计师任职时间的延长及事务所任职时间的延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会计师轮调制度对收益质量有一定消极影响。(LiShangfeng.,2009)研究样本选择中选取美国声誉最好的上市公司并探讨上市公司声誉与盈利能力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这两方面具有很强的正相关特性。(KatzS,2008)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自身所有制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若有PE背景的支持,盈利能力往往较为理想。(Yan-FangXU,.2010)得出盈利能力随盈利持续性系数增大而增大,即二者存在显着正向相关特性,他们将利润分为三类,价格无关类,暂时类和永久类。企业借助自身资产条件所进行的经营生产活动所取得的主营业务利润能够给企业带来持久的回报,这也构成了企业绝大多数利润来源,这一部分定义为永久类利润,可用于预测公司的未来收入,其余部分归类于价格无关类或暂时类利润。(PengX,2015)研究了盈利与收益之间的线性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二者线性关系可能受暂时性盈利影响,暂时性盈利影响盈利反应系数。(HouJQ,LiLI,2014)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和Kothari结论有较高的一致性。(程建伟,2006)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总体盈利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变化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以及流通股比例等因素,而股权性质则不影响公司盈利能力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