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0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知知文库网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目录中文摘要1关键词1一、前言1(一)选题背景1(二)研究目的与意义2(三)概念界定2(四)文献综述3(五)研究对象及方法4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5(一)中班幼儿告状的内容51.幼儿语言单一52.与活动环境有关63.教师角色缺失6(二)中班幼儿告状的类型6三、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9(一)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9(二)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所处活动环境有关10(三)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的认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10四、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0(一)引导孩子,培养道德感10(二)提供安全健康、充足的活动空间10(三)教师引导儿童学会处理好同伴关系11(四)教师引导孩子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11(五)教师创造交往的机会,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11(六)总结12参考文献13英文摘要14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专业:学前教育学号:201813003296学生姓名:王燕指导老师:邬艳艳职称:讲师【内容摘要】在幼儿园,儿童告状现象十分突出,儿童的告状行为在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中国儿童独有的典型社会行为。由于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孩子的告状行为,这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儿童与教师发展之间的一种互动。本文研究采用科学观察的方法,观察告状型幼儿在团队活动中的相关表现,分析其同伴关系及师生关系,并根据其呈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制定一套符合其自身特点、园区环境的,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多样性的矫正方案。【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告状行为: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一、前言(一)选题背景众所周知,在幼儿早期,由于孩子的知识水平较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各种心理功能都不完善,尤其是认知能力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幼儿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还很较差,对依赖性也比较高。所以,当幼儿对周围所产生的事物都无法处理得很完整、全面的,在幼儿周围和那里所出现的问题也就不可以很好的应对。于是,在实际生活中,大人特别是老师们则变成了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对象,而当孩子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通常会向教师告状。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部分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显示,60%的幼儿园儿童每天都会向老师告状、投诉,每天投诉5次以上,这个在幼儿园每天都发生。孩子们以他们生活中高频率发生的事情而去追着老师并向老师告状,例如,我在工作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老师,xx拿了我的书”“老师,xxx把书扯坏了”“老师,xxx抢我的椅子”。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告状”在学龄前儿童中尤其常见,老师们被各种各样的告状弄得不知所措,对处理这些告状感到厌倦,有时,老师们难免会搪塞过去。这样的告状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体现的是儿童情感的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加以重视并进行调整,很有可能影响儿童自身及其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妨碍其品格与素养的健康发展。这让很多老师担心了,实际上,孩子的告状行为是早期社会认识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形成正确是非观的重要过程。教师应该关注这种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第1页共14页其动机与类别,正确理解与孩子的敌对行为,科学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并学习与儿童在这个告状过程中处理沟通困难和矛盾。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沟通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研究的目的近年来,儿童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中班儿童行为告状的表现和频率与他们成长的不同环境有关。教师对儿童告状形式的态度会影响到儿童、儿童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儿童个性和特征的形成。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正确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告状行为,并及时加以矫正。本文主要经过此研究了解中班幼儿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时的行为类型表现形式,依据产生告状行为的心理和生理要素,通过实例和观察研究,对儿童的告状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剖析。了解教师如何处理和处理儿童告状、如何正确处理儿童告状、如何运用合理的教育战略。2.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对师幼关系的发展有指导意义①平均而言,每个人每天告状5次以上,庞大的数量和频繁的告状经常成为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主要因素。老师们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幼儿告状的问题,消耗老师大部分的精力与耐心,可见孩子们进行频繁的告状行为会影响师幼关系。因此,本课题为教师处理幼儿告状提出有效性研究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师幼关系。(2)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⑧幼儿形成社会性格,对于其往后的社会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老师是孩子告状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幼儿处理内心的矛盾,改变告状心理,从而促成其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3)对提高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解到目前有些幼儿园属于大班额的教育状态。对40至45名幼儿的教育和管理只有两位教师和以为保育员,班级规模过大会导致幼儿之间产生更多的冲突和矛盾,告状越多。因此,通过对教师应对儿童告状行为策略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使其加强班级管理、幼儿自我管理等能力,从而促使教师减少工作量和压力,还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技①黄嫣.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2.②刘思月.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2.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2.第2页共14页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