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的复调性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论沈从文小说的复调性-知知文库网
论沈从文小说的复调性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论沈从文小说的复调性内容提要:复调小说是指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一种作者与主角的平等、独立、互为主体的对话关系,主体之间的对话构成对话式的艺术语言。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是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主要从生命本体论出发,梳理沈从文复调小说的几种对话模式,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复调小说的特征和叙事方式,最后论述作家小说复调性的文化意义。Abstract:Mikhail Bakhtin found a unique polyphonic feature in FyodorMikhailovich Dostoevsky's novels:numerous independent but not integrated voicesand consciousness,composed of different voices with full value to form truepolyphonic.The complex tonality of Shen Congwen's literary creation is a fieldseldom involved in academic circles.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main character'ssubjectivity and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inside shen congwen's novels,and tries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arrative mode of the author's polyphonic novelsas a whole.Through Bakhtin's polyphonic theory to re-examine the above three novels,ShenCongwen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significance.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复调理论:对话:复调叙事Key words:shen congwen's novel polyphonic theory dialogue polyphonicnarration一、沈从文小说的复调特征复调在音乐层面被认为是非单一的,两段及以上的互不相同但是又通过和谐的配合达成完整曲目的一个整体。最早将这个声乐上的概念引入文学的应当是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上对于该点进行了表述“音乐上的复调强调的是不同声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同理,文学也是,不同的声音与思想充分的被纳入到一本作品中去,明明相反又对立却又无比和谐。”所以对于复调作品来说,充分的场景描写,人物性格描写、整个冲突矛盾的对立已经不再是重点,复调小说更强调在同一层面中纳入不同的思想与意识,将不同的声音引入到对一个事件的判断中去,不再狭隘的对一个事件进行自身想法的主观输出。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一)沈从文笔下的几种对话形式1.人物内部的微型对话“微型对话”其本质上是来源于一个主体站在不同角度,在一个层面上发生的多种思想的碰撞。“本源自我”代表着主人公自己本身的自我意识,“他人自我”则代表着对于思考在他人眼中的我的一个过程。个体感性存在的“我”只有在与“他者”的对话中,在相互阐释和映照中获取意义。同样的手法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也能发现,微型对话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自我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语。《摘星录》通过主人公的矛盾心理,间接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对话。直观层面的感受就会发现似乎是一个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了分割,例如在小说中用理性状态对人物进行分裂,一个失去理性的“我”萌生出了死去的念头:马上另一个理性的“我”就会立马以“不会死”“无处可走”来驳斥。这种对于一个人物在自己思想内部的斗争不再通过心理描写去展现,而是通过一个对话形式,使矛盾更加计划,冲突更加对立,对如复杂人物的刻画作用异常显著。《看虹录》中客人想象中的对话实际上是他内心的道德力量与情欲力量之间的冲突。女主人在读猎鹿故事时,客人觉得需要那么一种对话,来填补时间上的空虚。于是便有了客人臆想的对话:“太美丽了。一个长得美丽的人,照例不大想得到出于这点美观,引起人多少惆怅,也给人多少快乐!”“真的吗。你在说笑话罢了,你那么呆呆的看着我脚,是什么意思?你表面老实,心中放肆…”其对话的内在深意往往表现得更为微妙,冠冕堂皇而遮遮掩掩,自我谴责与自我开脱这两种声音交织,形成人物的双重性格,揭示出永不止息地自我撕裂的生命状态。小说《摘星录(绿的梦)》首先展示的是人物在外的有声对话,对话较长且在主客拘束的状态下慢慢展开。但重点是无声对话,其中包括有声对话背后的潜对话以及肢体语言。沈从文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揭示出文本中隐藏在人物有声语言中的真实想法,还将真实想法依附在了身体语言中。譬如客人看到杂志中女人的全身时禁不住赞叹道“真美丽,美到这种样子,不愧杰作。看起来令人引起崇高的感觉。”话中所频频赞美的对象却己然不止是杂志人物,当然包括眼前女主人公的裸体。客人装作毫无所谓的说“这女孩子长得好看,年纪像是很青,不会过二十岁。”而真实想法是女主人长得很好看。主人回答“中国人也好看!”潜藏意思则是“我的裸体也好看!”两者有明显区别,一方面温文尔雅,一方面充满情欲。因此,有声对话和无声语言可以具体成为有声道德话语与无声情欲话语。两种对立话语产生的原因是社会中的道德偏见压制了人们的正常情欲,社会习规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爱无法直接表达。主客体之间由于情欲受到道德的束缚,以无声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沈从文结合了有声和无声两种语言,以道德的强行抑制任性来表现出主客内心的“贞洁”与“情欲”之间的矛盾。之后,情欲力量在客人身上迅速加强,而道德力量在女主人身上迅速增强。沈从文通过女主人的逃避和反抗延续了道德话语,重建了与男客人情欲话语的复调关系。作者的意识不把他人意识(主角的意识)转化为客体,或在其背后得出最终结论,那么对话的复调效果就会出现。虽然采用了全知视角,但叙述者并不发表评论,表现出他的爱憎态度,只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中“作者不把自己的裁决、自己的评价加到这事实上。叙述人的视野狭窄,看不到远景”1的情形完全一致。2.人物之间的大型对话当思想意识的争论和矛盾为两个人或两种声音时,思想的交锋对抗以小说的结构形式贯穿于作品的各个层面,此时的对话变成了“大型对话”。此时,人类生活与社会思想都是以对位的方式表现出来,复调叙述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历史和文化的神突全部体现出来。小说《丈夫》中丈夫和妻子的矛盾是尊严与屈辱的冲突。尊严的睡与醒两个对立主题在小说内部反复出现,使得丈夫尊严沉睡之深与所受屈辱之重的矛盾与冲突一步步增强,并在最后达到高潮。沈从文并不偏袒一方去担当道德价值的评判者,只是以多声部的复调结构来展示特定环境背景下的现实复杂性。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型对话同样在小说《萧萧》中。萧萧和坚持二狗在一起,对女学生生活的向往背后所蕴藏的都是她对于现代文明的一种憧憬。老祖父对于女学生自由、有悖传统的生活情形则是不认可和取笑,且借女学生打趣萧萧。两者的对立话语显示出两种不同意识形态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