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失信约束法制度方面的研究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4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有关失信约束法制度方面的研究-知知文库网
有关失信约束法制度方面的研究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有关失信约束法制度方面的研究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理论探究...2.1失信的内涵.….52.2失信约束的内涵与法律性质...5第3章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不足3.1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不足..3.1.1失信约束标准不统一...63.1.2失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63.1.3失信救济制度不完善....7第4章完善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建议..·.74.1统一失信约束认定标准..….74.2健全失信信息披露制度.74.2.1使用范围......84.2.2使用方式...4.2.3使用期限....4.3完善失信救济制度..84.3.1自我救济...84.3.2司法救济第5章结论....9参考文献.......…….11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改善营商环境、建设诚信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着力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作为有效治理手段的失信约束制度也不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失信约束的理论问题和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不足及建议两大内容。通过研究分析失信约束的起源、发展,深入认识失信约束的内涵、性质及制度构成、制度价值,更加合理的界定失信约束的边界:梳理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从中总结出失信约束法律制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通过了解境外失信约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优势后加以学习和借鉴,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促进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发展,从而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诚信社会建设。关键词:信用,失信约束,制度,建议第1章绪论近年来,我国对改善营商环境、发展信用经济和打造诚信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大力推进信用制度体系发展完善,用信用助力经济发展和加强社会治理。党和国家接连出台政策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一2020年)》,是社会信用体系工作的最权威蓝图,代表了国家层面社会信用的重大发展: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失信约束制度的最新指导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要原则,提出了科学的界定收集信用信息的范围以及程序、依法依规进行失信惩戒等九项完善建议,及时指导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为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国家着力建设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模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受政策指引和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社会信用学术研究和地方立法快速发展,社会信用法治化研究成果颇丰,地方立法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但与此同时研究和立法过程中也出现研究成果权威性不足、立法水平层次不齐、标准不一等问题。目前,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尚不完备,在规范市场秩序的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本选题的目的在于深入认识失信约束的内涵及制度构成、制度价值,更加合理的界定失信约束的边界;梳理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现状,从中总结分析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学习、借鉴境外失信约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优势,提出完善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本选题有两个意义:一、促进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通过对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以理论带动实践,最终促进我国失信约束实体法律的发展。二、促进失信约束立法工作的开展。我国的失信约束制度尚处于初建阶段,还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统一的法律,制度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导致存在整体利用率不足但个别领域过度适用的情况,通过本选题研究发现问题与不足,促进国家层面失信约束立法发展。第2章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理论探究2.1失信的内涵我国的失信约束法律制度源起于美国的信用管理制度。1999年,女企业家黄闻云因个人经历对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信用建设方面的建议,由此出发我国建立了失信约束法律制度。当时的制度中的“失信”仅指卷款潜逃、侵犯知识产权等背信行为,后来经过制度创新,失信约束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张,超出了信贷关系的范畴,理论界尝试赋予制度中“信”以“人际信任关系”的新含义。学者徐国栋认为,失信约束中的“信”指民事信誉,这种信誉本身即是一种权利,同时又是其他权利的基础,所以构成一种身份,是一种由法律和习俗认可的尊严的身份,它可以因我们的不法行为根据法律的权威被减少或消灭,笔者觉得这种说法很有说服力,所以失信的内涵就是部分或全部丧失一种由法律或习俗认可的尊严的身份。2.2失信约束的内涵与法律性质失信约束的内涵在失信内涵的基础上产生,指因失信被剥夺由法律或习俗认可的尊严的身份而对权利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本质上,行政机关对失信人的约束,是行使行政权而对相对人声誉或人格进行的负面评价,这种行为具有声誉制裁的性质。法律性质上,信用管理机关对失信人进行约束,是针对失信人已经作出的失信行为,主观上则具有自身的价值判断,有惩戒相对人的目的,客观上则产生了对相对人声誉造成直接制裁的效果,加上可能发生的联动惩戒,就具有了直接和间接的惩戒性,综上,失信约束在法律性质上属于行政处罚,丧失民事信誉者受到的约束主要是指剥夺民事权利能力,其次是一些公法上权利能力的剥夺。第3章我国失信约束法律制度的不足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