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汉语言为学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黄金会员免费钻石会员免费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汉语言文学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摘要新文科建设为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带来了全新的调整与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凸显了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高考大类招生、本科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等环节上,均需要全面地对接全新的学生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文科建设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关键词:新文科:汉语言文学;学生培养;大类招生:教学实践目录一、新文科理念下的高考大类招生…3二、新文科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和建设…4三、新文科理念下教学实践的探索…5新文科理念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招生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目标直指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针对传统文科教学体系,新文科建设旨在形成文科大类,交叉互渗,并把现代信息技术理念应用于文学、哲学、语言、管理等学科门类之中,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人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个培养在现代社会主要是知识导向的,但也是含有价值取向的。为了更有针对性,这里着重就价值取向来讨论,也就是聚焦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职能来讨论,因为以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的立德树人可以认为是文科相较于理科更重要的职责“[1]。一、新文科理念下的高考大类招生新文科建设理念与我国2014年开始试点改革的高考大类招生在某些层面上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补充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面对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应该思考如何走在“前端“获得优质生源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高考大类招生的普及与推广,还是新文科高等教育建设的发展趋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专业在高考中的招生规模和入学后学生的专业分流情况。因此,在新文科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如果考虑到高考之前,显然对本专业的生存、发展和学生层次的选择具有了主动权。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与高中的结合部分便是人才争夺的“桥头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与高中完美衔接,通过主动宣传以求得更优质的生源。从高校与高校结合的角度出发,应该选择更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和专家”下沉“到高中,通过选修课、讲座、宣传等介绍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专业选择、大学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讲解,与高中生进行直接接触。其中,要抓住高中生的兴趣点,比如文学、写作、诗歌等容易在学生中激发共鸣的专业,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定向讲解。另外,针对高校志愿的选择,可以适时推出大学介绍、大学生活、大学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讲座,并配合学校、学院的公众号QQ群等进行定点问题的解决,使高校与高中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加之在高中学生、家长圈中的口碑作用,会形成学生上下届的连锁反应,促成本专业招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方面,无论是高考大类招生还是新文科建设理念,都是通过高等教育以获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其实质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工具式的人。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和新文科建设,便是将高中学生“志愿定终身“的机械模式,转变为不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创新人才。具体来看,高中阶段打破文理分科的考试制度,以学生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高考考试科目,同时,要求高校联动发展,设置更加灵活、合理的本科课程:大学12年级新文科培养主要以基础课程学习为重点,拓展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予以重视,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与历史、哲学、艺术、管理等专业相配合,加强跨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和专业选择度。经过两年的新文科培养,步入大三阶段,引导学生专业分流,推进分流后的专业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多学科交叉互融以达到多元发展、专业发展、创新发展的目的。综上所述,新文科建设与大类招生相融合发展,正是对大类招生过程中家长和学生呈现出的考试学科选择的工具化倾向进行纠偏,以高校新文科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选择的价值性转向。以此为契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立足传统专业发展优长,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大类招生和新文科建设,发挥文学专业的特色,做好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和未来专业教育的衔接一一一从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的角度关注基础教育的文学培养、美育培养、思政培养,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加强本专业的文学知识体系、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实践体系、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从而打破高等院校教育中的通识性教育、学术性教育和技术性教育之间的壁垒。二、新文科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突出了新的学科范式和新的教学技术的支撑。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范式的起点就是对人才的培训、锻炼文化传统和创新型文化时代,其中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第一要务。当然,这种课程改革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并不是刻意寻找相关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桥梁”,而是以本科教学、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具体问题为导向,自然相融。因此,教学课程改革和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实现跨学科的课程改革。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第一要根据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对大一、大二的专业课程进行调整,柔性制定课程方案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保障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长久为之奋斗的理念:第二,教学与科研要紧密结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土壤”中综合探索适合学术研究、思政教学、文化推广、美学美育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扩大本专业的学术、教学视野:第三,课程改革要将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跨学科融合,打造品牌效应,利用大众传媒对教学实践进行包装和宣传,如古诗词吟咏、读书沙龙、创新写作等,从而形成社会影响力:第四,课程改革还要加强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融合发展,深挖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如文学院可以通过本、硕联合培养的模式,与教育学院、俄语学院、师范类院校、重点高中合作,开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规划平台,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有力量的去选拔。新文科的课程改革之新,还应当以新的教学技术为支撑,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传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