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的调查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5
关于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的调查-知知文库网
关于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的调查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关于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的调查一、调查背景及目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利于促进政府科学治理。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从乡村来到城市,他们本身对城市生活就有一种向往,并希望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员,但他们脱离了原来的乡村组织,来到陌生的城市,不仅在心理上有一种游离于市民生活之外的感受,在政策上也难以享受正常的市民待遇。本文以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现状,继而深入分析该群体城市融入问题的症状和根源所在,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从而推动外来务工人员人口城市融入,解决人与城的现实矛盾,最终实现政府科学治理。二、调查时间2023年2月1日一—2023年2月25日三、调查地点武汉市蔡甸区四、调查对象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五、调查内容(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现实困境:1.在城市中所处身份模糊在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城市的过程中,尽管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生活,并且从事非农业工作,但在户籍界定上仍然属于农村户籍,也就是农村人口,其身为农民的身份并没有改变,这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群体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市民待遇。在访谈中,回答“您愿意以后留在武汉吗?”的问题中,大部分都回答他们愿意留在武汉,尽管其中有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外来务工人员,但他们也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最终希望能够在武汉扎根,可以看到他们内心是希望能够获得市民待遇,并成为真正的武汉市蔡甸区民。他们就这样被动的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不想要回到农村生活,但又不是真正的城市人,甚至农民工的随迁子女有很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但他们也呈现了选择多元化的特点,对于目自己在城市中所处的身份并没有清晰认知,但他们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并希望在自己主管能动性发挥的基础上融入城市,如果融入不了,他们则会优先选择其他城市而不是农村,在心理上对农村的排斥和现实上城市的客观障碍是得他们处于城市和乡村的游弋群体。2.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现有户籍制度设计下,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则被排除在政策体系之外,而以户籍制度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政策也难以囊括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外来务工人员陷入随迁子女入学难,社会保障难以有效实现的困境,而这一基本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他们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和长久生活。虽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对于医疗社会保障可以实现异地就医和报销,但由于制度的实施具体差异及农民工参保意愿较差使得他们不能更好的享受到正常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前文社会生活方面融入状况可知,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率很低,没能参保的意味着健康的不到保障。而随迁子女入学则更显得政策和现实落地有差距,虽然武汉市蔡甸区实行以居住证为主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但受访者也说到学校还是按照户籍入学。而笔者在武汉市蔡甸区政府门户网站上也看到关于这一方面的群众呼声,下方则是相关学校回答到“没有收到具体政策安排”,这一现实困境则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担忧长久的未来。3.收入水平低不能满足对未来的期望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主要集中于3000-5000元,而收入水平低并不只是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的特征,它是我国发展的现有阶段下,全国各个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遍特征,2022年农民工检测报告中显示,2022年全国外出农民的月均收入为4427元,比上一年增了加了320元,增长7.8%。横向来看,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算很低,但是想要在武汉的生活,需要有大量的储蓄存款,这样一对比把时间线拉长,要在武汉买房遥遥无期,并且是在没有意外状况出现的情况下,更别提以后安置子女上学了,现有经济资本存量使其在武汉生活下去的心理预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参看农村收入标准他们负担并没有那么沉重,但想要在武汉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参看的是城市标准,一种想要积极融入城市的心态和收入水平低难以真正实现市民化的现实相碰撞,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促进武汉市蔡甸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建议1.政府应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制度服务体系(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难以解决落户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想要真正融入武汉这座城市的心结。2022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2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要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同年武汉市蔡甸区制定了《关于取消人才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开落户政策》,并及时做出了补充意见。虽然在户籍制度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所改革,但涉及的都是人才引进的户籍改革,很少有涉及到农民工的,所以针对这一群体的落户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如对武汉发展做出一定大贡献的农民工采取放宽落户政策,或者在本地务工年数设定准入年限。(2)建立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并严格落实单纯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在政策方面是很容易实现的,但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发展,各项户籍改革的配套制度并不完善,这些短板将会阻碍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亟需政府大刀阔斧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只有制度上消除障碍,并严格落实制度设计,为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真切服务,他们主动融入城市的意愿才会出现或者更强烈。2.政府企业联动倡导职业培训(1)建立职业培训制度企业招工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不会对员工进行更多的成本投入,这就体现出政府从政策制度层面对务工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不只是人口流入城市需要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人口流出去更要对其务工群体进行帮扶性职业培训,这不仅拓宽了这一群体的学习渠道,还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政府可以对务工人员进行技术性培训,并对接一些企业,使得职业培训制度更加有明确指向性,并保证其就业率。同时教育部门需要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创办,既要增强其技术素质,也还增强其维权意识,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这样培养更多技术性人才更好对接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其融入城市的能力。(2)倡导职业培训的多元参与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把职业培训作为其职能,只能作为一项辅助性措施。这就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帮助政府分担压力[16],企业面临用工荒的难题是可以预见的,为了防止劳动素质脱节,需要企业等用人单位加大对员工的能力拓展,政府需要做的是对企业等用人单位加强监管,并加大财政补贴,刺激企业内部自我赋能。同时,市场也需要发挥作用,提倡职业培训教育机构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务工人员自身的能力素质,还会改变其原有的懒惰习性和认为学习难,学习无用的思维观念。让这一群体拥有在城市中能够生存的能力,他们才能看到在城市的未来,这样才能提高其城市融入度。3.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成本农民工在城市颠簸劳累,但在城市中买房子却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而中国人对家的定义首先是有自己的住房,没有房则大大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这样则被动地降低他们的城市融入意愿,进而也会影响我国整体城市化的脚步。因此控制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治理理论,发挥政府及多远社会主体参与来达到善治的效果,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1)政府政府要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在申请方面可以设定一定的门槛,如在本地务工达到一定年限可以租用,在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