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晋祠景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开题)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5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晋祠景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开题)-知知文库网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晋祠景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开题)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研究生类别年级专业旅游管理姓名学号研究方向导师姓名研究方向论文题目: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晋祠景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附主要参考文献1.1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网络游记及官方网站等数据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法,分别从旅游者感知和宫方投射两个视角对晋祠天龙山景区旅游形象做出的分析探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实现以下目标:(1)明确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构成要素:(2)研究旅游者来晋祠天龙山景区旅游所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和晋祠天龙山景区官方所构建的投射形象之间的异同点:(3)针对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差异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据此为晋祠天龙山景区旅游形象的提升提出优化建议,从而促进晋祠天龙山景区旅游竞争力的提升。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关于游客感知研究的数据,大多数学者都是从需求者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本文从需求者和供给者两个视角出发,既研究游客感知形象,又研究官方构建的投射形象,丰富了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12.2实践意义优质的具有特色的旅游形象可以有效提升目的地的旅游竞争力。通过将游客感知的晋祠旅游形象和晋祠旅游生产管理者意图传播的旅游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目前晋祠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形象的优化策略,对晋祠提升旅游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络文本,与传统的问卷调查相比,可以更为全面有效的提取信息。网络文本背后所折射的旅游形象问题,对晋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分析与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3国内外研究动态1.3.1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研究最早的是西方国家,西方学者主要采用观点、印象、感知和期望等来描述旅游形象,从游客主观感知旅游目的地的角度进行阐述。首次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涵义的是美国学者Hut(1971),将人们进入非居住地后形成的印象定义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并强调了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重要性,首先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归于意识流的范畴之中[1]。Tasci,Gartner和Cavusgil(2007)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是建立在游客对目的地观念、思维、情感和意愿相互影响的基础之上的[2]。IsabelLlodra-Riera(2015)等从多个维度对信息资源构建与目的地形象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3)]。Nikolaos Stylos(2016)等对旅游地形象、备注:学生类别指全日制博士、全日制硕士、在职高校教师硕士、在职专业硕士、在职中职教师硕士等历史形象和个人信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分析[4]。Hemandez-Mogollon(2018)评估了文化事件对目的地整体形象的影响,分析得出文化事件对目的地的旅游形象的发展有助推作用,并且认知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形成相比于情感形象的形成贡献会更大⑤)]。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关注相对来说较晚,它主要基于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义,拓宽了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基础。主要代表性研究包括:李蕾蕾(1999)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了《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一书,提出现代旅游业进入了“形象导向”阶段,旅游形象被认为是吸引游客到旅游目的地的抽象概括(旅游形象被认为是信息和摘要的结合,以吸引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提出“人~人”感知系统,并运用地理学的等级层次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游客形成旅游地形象的基本空间过程和规律[6][7][8]。江金波(2014)在研究电子商务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时,将旅游业资源作为研究的前提条件9]。钱晓燕,林源源(2016)将北京在线旅游形象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两个方面的社交图片元数据进行了研究[10]。吴宝清等(2017)以西安为例,基于图像学原理,阐释了形象清晰度测量指标体系[11]。邓宁,钟栎娜等(2018)以社交图片作为研究素材,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两个方面对北京在线旅游形象进行了研究[12]。陆利军,廖小平(2019)采用文本分析法与基于词向量的情感分析方法,构建“认知情感”的三维模型,探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13]。根据中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感知研究的基础理论,可以发现虽然学术界叫法有所不同,但在概念的认识方面基本一致,即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理解和评价,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学术界已经对旅游目的地感知的定义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一方面,这是一种认知心理过程,游客能够对旅游目的地形成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旅游者的经历、体验和活动等关键的因素,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形象的看法:同时旅游地的感知对游客的旅游行为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13.2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网络文本分析法是方法应用程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具有更加客观的特点,在对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采用网络文本作为研究材料。国外更多关注的是旅游形象感知的来源和差异研究,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来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情况。Ascanius等(2013)使用论坛帖子作为数据源,来分析瑞士山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14]。Sma等(2014)从游客上传的文本信息中研究巴斯克的认知形象[15].Chuandong(2015)通过对循环游的在线数据内容进行分析,最终重点分析了游客骑车动机的四个方面,即感知维度,峰值体验和摄影动机,从而分析出游客的基本信息特征以及活动时间[16]。Si-Min(2016)以携程网上游客发布的游记为切入点,采用ROST软件分析了游客对韶山旅游形象感知的属性特征[1刀。国内利用网络文本分析的研究建立在Wb2.0基础上,更倾向于积极感知的分析。程圩等(2014)、王永明等(2015)从网络游记和在线评论中提取高频词研究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特征,目的地包括研究鼓浪屿、丝绸之路和凤凰古城几个地方[18[19]。郑赛(2015)将武当山宫网微博和游客游记作为研究的样本,分析旅游投射形象与旅游者感知形象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将在线文本作为源数据来改进旅游形象的研究方式[20]。方雨(2017)采用内容分析法量化分析游客对武汉的点评,最终得出旅游资源是受游客关注度最高的因素,并对其积极与消极感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21]。周凤敏(2018)通过分析游客对大理景点的评价,发现游客对大理旅游感知虽比较深刻,但游客规模不合理及商业化行为导致消极感知的出现,并对导致消极感知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22]。可以看到基于国内外网络文本分析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一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深化、前后相继,有了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更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营销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等:同时在研究工具和研究体系方面,国外注重现代测量工具的运用。本文认为,目的地旅游形象包括两个层次:感知形象和认知形象。目前,国内外较为缺乏对投射形象研究数量、深度方面的研究,以晋祠作为研究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全面深入地研究晋祠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之间的特征和异同,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综合利用比如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以晋祠作为实地调研对象。建立其平特定流游形象屁性的分折举日。并游安的成即形象为主要内突进行应田研究。旨参考文献[1]Hunt J D.Image as a Factor in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