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个历史范畴。人们对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科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科学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且不包括技术和工程在内。对科学的理解,既要从定义上加以概括,又要从多方面把握其特征。(一)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认为:“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征,是难以定义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对科学是这样定义的: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本义是知识和学问。汉语中科学一词是对science这个词的转译。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所理解的科学也是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思想,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对科学的理解。(二)科学的特征1.客观性和实证性自然科学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反映,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科学不承认有超自然的、神秘的事物存在。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物、自然过程。科学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是笼统的一般性的陈述,而是明确的具体命题。这些命题的成立必须以严格的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实证性的材料和数据为支撑,实证性是自然科学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客观实证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科学与常识,宗教,巫术以及伪科学划清了界限。2.必然性和规律性恩格斯将“科学”视为与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等同的概念。而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视之为具有科学性的观点来源于康德。在康德哲学中科学代表普遍必然性。恩格斯将“科学”理解为必然性、规律性。恩格斯在其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认为“科学”指的是历史必然性、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将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科学,正是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恩格斯认为人类要想成为自然界真正的主人,摆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除了需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外,还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所以人类不仅仅要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还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3.主体间性和共享性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物,自然过程,科学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事物是客观的,能够被不同的认识主体所重复反映,共同理解,科学知识能够被不同主体的实验所检验和证实。不同科学主体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就是科学的丰体间性,任何一项科研成果在同行专家之间传递,经过同行专家的检验,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同,才能被确证为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而科研成果一旦公布,所有的人都可以利用,不分阶级、国家,科学无国界。(三)科学具有普遍联系恩格斯认为:“当现在自然界中发展的普遍联系已经得到证明的时候,外表上的顺序排列,如黑格尔认为的,完成的辩证地转化一样,是不够了。转化必须自我完成,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正如一个运动形式是从另一个运动形式中发展出来一样,这些形式的反映即各种不同的科学也必然是一个从另一个产生出来。”科学的不断发展,各门学科也会进行不断的分裂、重建,这也是自然科学以及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虽然现在科学的发展和分类所带来的变化已远远超出了恩格斯当时关于科学分类的内容,但他关于科学分类的标准及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这也是他认为现代自然科学能称之为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四)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力是用固定资本来衡量的”,而固定资本“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因此,“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科学实际上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物化为技术之后进入生产过程,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五)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理论和方法的辩证统一。没有科学方法,认识只能浮于自然表面,不能深入到自然本质中去。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是最早认识到科学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的,他称“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但是他的提法在当时并没有取得人们的共识。事实上,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真正的科学是具体的科学研究与正确的科学方法高度综合的产物。例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玻恩(M·Born)在提出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而获得1954年诺贝尔奖奖金后讲道:与其说是因为我所发现的工作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面包括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想方法的发现。(六)社会主义具有科学性恩格斯具体考察了中世纪社会,由于生产资料都是由个人提供因而属于个体的小生产类的社会,相对比较原始、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消费和交换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在这个时期,“商品生产刚刚处于形成过程中:但是这时它本身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萌芽”。资产阶级的产生是由于手工业的简单协作逐步变革为工场手工业,生产资料由分散到集中,由个人到社会,但基本的交换形式没有改变,直到资本家的出现。资本家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生产的商品也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资产阶级产生,生产者与生产资料被迫分离,致使工人被剥削和压迫从而产生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由此产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出现,“个别工厂中的社会化组织和整个生产中的社会无政府状态相矛盾。”机器的改进致使工人不断失业,产品过剩而工人没有工作和生活资料,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革命不断爆发。无产阶级将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使生产资料摆脱资本属性,得以自由,而到那时“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一一自由的人。”人类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成为可能,恩格斯由此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七)思维方式具有科学性随着自然科学成果的不断显现,自然过程的辩证属性越来越明显,而一些科学家没有使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被形而上学这种旧的思维方式所困,自然科学理论无法得到正确解释,思想被束缚,自然科学要获得进步和发展,就必须用辩证法进行指导。因此,恩格斯提出必须要使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只有在理论研究中使用辩证法才能够更加清晰的看清楚自然界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界所具有的普遍联系,进而能够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式进行过渡,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说明和方法。所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必将战胜和代替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是自然科学发展必然的和内在的要求。恩格斯认为,用辩证思维取代形而上学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达到。如果自然科学家能够不是自发地、被动地接受辩证的思维方式,而是自觉地去学习和掌握它,并用它来指导科学认识活动,那就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