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财务控制问题探讨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4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公司治理的财务控制问题探讨-知知文库网
公司治理的财务控制问题探讨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
限时特惠
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1、公司治理的产生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开始于西方发达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为,一个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提升本公司的商业价值和其竞争力。在公司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出现股份公司,接着出现两权分离的现象,这些都促进了公司治理机制的产生。有人将股东作为委托人,将管理层作为代理人,而公司则被当作股东委托管理者进行营利活动的一种工具。即股东将公司的所有资源全部交于管理层,希望管理层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代理理论。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代理人即公司管理层也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有着自己的行为,他的目标可能与股东的目标存在差异,或者完全不同:二是当出现两者目标不一致时,由于管理层掌握了公司的各种资源,并拥有各种执行能力,其拥有的信息资源远远优越于股东。所以,管理层很有可能在股东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公司作为为自己谋利的工具。以上两种问题,带给股东一个新的问题,即是采取何种措施能在坚持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促进管理层为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缩小两者之间的目标差异。其中采取的措施就包括利用现存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来综合治理。公司治理机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哈特认为,如果公司治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那么公司治理就会产生。第一个条件:存在代理问题:第二个条件:存在不完全合同。因此,可以把公司治理理解为是替初始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2、公司治理的概念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公司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看,公司治理仅指公司股东、董事以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讲,它还包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换句话说,公司治理是指很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公司运营是否有效,同时也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通过公司治理这一机构,可以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间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提高公司的决策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从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可以看出,委托代理关系是由于两权分离导致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产生分歧所形成的。本文研究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使委托代理关系在权力牵制下,合理有效地发展,从而保证所有者的利益和公司的高效运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则是清楚两权分离的状况下公司权力的性质和分布,本人认为这些权力通过两层委托代理关系、两次分割得以实现。首先就是公司所有权,它是公司出资人对公司资产的排他性占有权,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由此可以看出来,公司的经营过程受公司所有者的控制。从根本上来说,公司管理过程中的监管和控制的这种权力具有很大的排他性。当今社会公司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其中作为公司的拥有者在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不需要亲自参加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