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译者对道德经的英译版对比分析(英文)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5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不同译者对道德经的英译版对比分析(英文)-知知文库网
不同译者对道德经的英译版对比分析(英文)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
限时特惠
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不同译者对道德经的英译版对比分析摘要《道德经》是我国的优秀文化典籍,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名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道德经》的翻译研究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传播。本研究主要是浅析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选取了林语堂和亚瑟韦利的译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进行几次文化转换和交流,所以译者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译者主体性是研究翻译的一个新的出发点,他们不再是翻译单纯的“仆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主动操纵和转换原译文。通过对《道德经》两个不同国籍的译者作品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切入,进行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林语堂和亚瑟韦利在《道德经》翻译过程中,都体现出各自的翻译风格,林语堂追求原文的忠实,但又不被格律所束缚,追求风格和内容的美,让读者身临其境:亚瑟韦利倡导“文字翻译”,力求还原,追求通俗易懂:不同的翻译环境会使得译者做出不同的语言上的转换,林语堂是国学大家,林语堂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并了解现代汉语学的知识,他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亚瑟韦利受到欧美浪漫主义影响,所以他的翻译更倾向于一种对汉文化的研究,他是为了在中方世界找到西方世界可接受的精神世界。关键词:中英互译:《道德经》:译者主体性: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