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地质背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形成的成矿特色鲜明的陆内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之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迄今已发现200多个Cu-Fe-Au多金属矿床,这些金属矿床自西至东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矿集区:鄂东南(湖北省东南部地区)Fe-Cu矿集区;九瑞(江西省-九江-瑞昌地区)Cu-AuMo矿集区:安庆-贵池(安徽省)Cu矿集区:庐极(安徽省庐江-极阳地区)FCu矿集区;铜陵(安徽省Cu-Au矿集区;宁芜(江苏省南京-安徽省芜湖地区)F矿集区:宁镇(江苏省南京-镇江地区)Cu-Fe-Pb-Zn矿一集区(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唐永成等,1998)。铜陵矿集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区内分布有多个大型铜、硫、金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铜陵矿集区是我国“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理论(常印佛等,1981,1991)和叠加复合成矿理论(翟裕生等,1992)的发源地,是国内外矿床学研究热点地区之一。铜陵矿集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板块东缘下扬子中段,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盆地中的次级隆起区。区内地层除了缺失中下泥盆统外,从志留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志留纪一中三叠世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由陆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系构成中三叠世一第四纪地层。该区经历了多次复合叠加构造运动,加里东、印支及燕山运动对本区构造格架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均十分发育。其中,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基底断裂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特别是近东西向的铜陵一戴家汇基底断裂,形成了区内最主要的构造一岩浆一流体带,对岩浆的侵入作用、成矿流体的运移及成矿元素的迁移、活化、沉淀和富集起到重要作用(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唐永成等,1998:邓军等,2006):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一套高钾钙碱性岩石(Mao et al.,2006:吴淦国等,2008:Ling et al.,2009,2011:徐晓春等,2012),并形成了与其密切相关的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和沙滩角五大矿田,以斑岩一(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为主要类型(周涛发等,2012)。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