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DS的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设计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8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基于DDS的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设计-知知文库网
基于DDS的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设计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
限时特惠
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1.2DDS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971年,蒂尔尼等人在《数字频率合成》中首次提出了DDS的概念。1993年,劳伦·库什尼提出了一种高速、低功耗的新型复合式DDS结构。其结构是由低速高分辨率和相位累加器构成。1993年,纳瑟莉,卡廖斯特罗等人又将劳伦·库什尼提出的新型复合式DDS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为由相位累加器和数模转换器构成。1994年,洛克,库娜,塔恩等人在原有的DDS技术中进行了修改与改进,在不增加程序存储器容量的原则下,利用正、余弦的对称性对存储技术进行改进,实现较大频率的波形输出。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向成熟阶段发展,因此DDS产品被各国研究,并广泛的应用在生活和学习中。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属于ADI公司,如AD7008,AD9834,AD9850等。一些科学家为了推动技术的发展,设计了专用DDS芯片,但其芯片价格昂贵,频率分辨率低,无法满足所需的各种波形输出。这些芯片集成度高、精度高。通过提高相位累加器的工作频率及字长,使得DDS的输出频率与分辨率均得到了提高。由于DDS的自身特点,运用DDS技术的信号发生器可以在示波器上观测到任意波形,如正弦波、三角波、方波等。同时还具有频率分辨率高、精度准确等优势。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DDS技术,真正的高性能、高分辨率的函数信号发生器出现在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在教学中DDS技术可以实现各种复杂信号的相位、频率、幅度等调制。除了教学中的应用外,在通信系统、雷达系统、导航等现代生活领域中也随处可见。如在通信系统中,可以通过DDS技术产生一些调制信号:在雷达系统中,可以通过DDS技术与PLL技术相结合产生线性调频信号,DDS技术的精度高、变频快、波形连续等优势在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DDS技术的出现使得信号源的性能指标得到了提高,性价比高的DDS模块不断推出,人们不断的改良和完善相位累加器的位数,从开始的十几位提高到现在的48位,因此DDS模块的频率分辨率已经达到9个以上的数量级。以前的DDS产品数字体系结构不全面,在模拟编程产生的波形情况下还需要改变外围,使得传统的产品仅仅能产生单一的正弦信号。现在不同的是其系统远程控制尤为方便,同时能够产生多种信号的调制与输出。工作频率也开始逐渐提高,可以说是,DDS技术越来越向智能化、实用化方向发展-。2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