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小说对《红楼梦》的接受——以《台北人》为例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2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白先勇小说对《红楼梦》的接受——以《台北人》为例-知知文库网
白先勇小说对《红楼梦》的接受——以《台北人》为例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白先勇小说对《红楼梦》的接受一一以《台北人》为例目录摘要Abstract....引言….2一、白先勇与《红楼梦》.2(一)白先勇的“红楼情缘”….2(二)白先勇对《红楼梦》接受研究的现状与问题.3二、语言和风格.6(一)南腔北调:方言杂糅与地域文化的复调书写.6(二)文白相谐:雅俗融合的语言折叠.7(三)色彩斑斓:隐性情绪的视觉化呈现.8三、语言和人物…10(一)精雕细琢:出场描写的传承与演绎10(二)言深意远:语言的象征隐喻表达,11四、语言和节奏….12(一)长短交错:长短句的韵律传承.12(二)回环往复:反复语言的意蕴传承14(三)戏曲穿插:戏曲与语言韵律的同构14结论16参考文献.16致谢..17白先勇小说对《红楼梦》的语言接受一一以《台北人》为例摘要:作为20世纪华语文学重要作家,白先勇在融合现代性创作的同时,又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其中,白先勇与《红楼梦》的渊源一直为研究者所重视。然而,当前该领域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主题、人物形象等维度,在语言接受方面较为鲜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以探究白先勇小说对《红楼梦》的语言接受。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红楼梦》:语言接受Bai Xianyong's Linguistic Adop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His Novels:A Case Study of Taipei PeopleAbstract: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BaiXianyong,while integrating modernist elements into his creative works,is profoundly influencedby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Among these influences,the connection between Bai Xianyong andA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has always been highly valued by researchers.However,current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field predominantly concentrate on dimensions such as themes andcharacter portrayals,and studies on the aspect of language reception are relatively scarce.Thispaper conducts its research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close textual reading and comparativeanalysis,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how Bai Xianyong's novels incorporate and are influenced bythe language of *A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Keywords:Bai Xianyong;Taipei People;A Dream of Red Mansions;Linguistic Adoption1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历史丰碑,自出版至今已逾百年光阴,然而,这段“红楼往事”虽说时代久远,仍饱受研究者的追捧与喜爱,其鲜明高超的艺术特色和隽永深刻的艺术思想更具有“源头、原型和范式的意义”①,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创作。白先勇作为20世纪华语文学的重要作家,对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红楼梦》,极为推崇,“《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一语更是将其审美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充分地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其著作《台北人》享誉国内外,被视为现当代华语文学的经典之一,蕴含着白先勇独特且个性鲜明的文学风格,具有代表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针对白先勇文学创作与《红楼梦》的接受性研究络绎不绝,其间产生了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然而,经过系统梳理与深度考察,我们发现该领域的研究范式呈现出固化倾向,现有成果主要聚焦于悲剧主题阐释、人物形象解析、灵肉冲突探讨等传统分析维度,研究内容仍未脱离欧阳子研究的窠白臼。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界普遍关注《红楼梦》对白先勇创作理念与叙事策略的接受,但对其文学语言层面的关联却较为鲜见,即便偶有触及,亦多是简要述及,缺乏具有方法论自觉的深入探讨。故此,本文针对这一研究领域,从白先勇创作语言入手,从语言和风格、语言和人物、语言和节奏三个方面探究白先勇小说对《红楼梦》的语言接受,进一步发掘掩藏在现代性下的白先勇独特的语言特点。一、白先勇与《红楼梦》(一)白先勇的“红楼情缘”在众多关注《红楼梦》的人中,白先勇是特殊的一位。少年时期的白先勇就为《红楼梦》深深吸引,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热爱文学,家中藏书丰富,故而白先勇自幼便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他在《蓦然回首》里回忆写道:“十二岁左右肺病初愈..《三国》《水浒》《西游记》,似懂非懂地看了过去,小学五年级便开始看《红楼梦》,以至于今,案头摆的仍是这部小说。②①王兆胜.《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149161+207-208.②白先勇.《昔我往矣》[].北京:中华书局,2016:39.21956年,白先勇从大陆移居台湾,一年后成功转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为了更投入地从事文学研究,他先后阅读了许多版本的《红楼梦》,深入研究红学相关的评论及研究著作,并在夏志清等学者的影响下开始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此外,他也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在实践中借鉴《红楼梦》的叙事技巧以及人物塑造方法。60年代至70年代是白先勇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创作并发表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如《台北人》《孽子》等。深入研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它们在诸多方面显著呈现出白先勇对古典文学的借鉴与传承,如《金大奶奶》结尾之死的描写,酷似林黛玉之死。这标志着白先勇对《红楼梦》的理解已从单纯的启蒙认知阶段步入到了将其文学理念运用于自身创作实践的阶段。面对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防守节节败退的情况,创作成熟时期的白先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红楼梦》的研究与推广中。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连续29年开设《红楼梦》课程,退休后仍坚持在台湾大学逐字逐句解读这部经典。2017年,他将多年授课内容整理,先后出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正本清源说红楼》等著作,全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参与昆曲《红楼梦》的制作,将《红楼梦》从文学经典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①“我看了一辈子,它一直是我的枕边书。我一辈子就没有离开过贾宝玉。”纵观白先勇的文学生涯,从文学启蒙,到创作实践,再到“中国的文艺复兴”®,《红楼梦》始终伴随着他的人生。这种深刻的关联不仅是个人化的文学情结,更折射出以《红楼梦》为代表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