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对当代经济学发展的启示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概述经济思想是人们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一种意识反映,在人类还未分析过经济现象时,经济现象早已经出现。中国经济传说可上溯到公元前30世纪。这些传说集中在农业方面。西周时期经济思想注重农业生产,并认识到商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已产生了“义利”“轻重”“黜奢崇俭”等思想、范式或者原则。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国家进行变法改革,持不同观点的学派相继形成,相互争鸣,相互攻击,各个学派也派生出各种派别,其经济主张中蕴涵着大量经济思想。秦汉时期,儒家开始汲取其他流派的意见以巩固其文化地位,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渐趋保守。汉元帝时,重本抑末,贵义贱利,黜奢崇俭成为封建正统的经济观念。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清代中叶,历代王朝基本都采取相同的传统思想文化来维护国家社会经济秩序。正因为如此,虽然在个别时期还会有少数非正统反传统经济思想产生,但是中国经济思想中的主流却是承袭了以前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当代少数几位西方经济思想史学者意识到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科学性,他们甚至认为先秦时期一些著述可与欧美早期经济科学典籍相媲美。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科学化”特征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农立国”,农业是经济结构的主体。经济思想所附庸的经济基础以农业经济为主,所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几千年来未有大的转变,有关生产,消费和交换等、分配等方面的探讨继续停留于前科学阶段而没有像西方经济思想一样演变为18世纪中后期的经济科学。近代之后,外来工业文明对本土农业文明产生冲击,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所附庸的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动摇。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继续攫取中国经济利益,中国自然经济日趋解体,被迫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部分士人提倡向西方富国强兵之术学习,自上而下地进行变革,重新审视原有经济政策和价值观念,从而出现“学习西方”思潮。学习西方,注重商业发展和鼓励私营的经济思想为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派所传承,并且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含义。总的来看,那时传播的外来经济学说大多属于经济学常识,很少涉及到经济学理论层面。直至19世纪末严复这样的知识分子重视外来经济学说之后,传统的经济思想才逐渐从意识领域中被抛弃,中国的经济思想也因外来经济学说的融合而初步具有经济分析特征。纵观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学者那里的经济科学化建构,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并非缺乏分析,而是在其演变中没有形成一种类似于欧美经济科学那样的“科学化”分析工具。实际上,我国古代一些经济思想文献对租税,富国,分工和交换的论述表现出了显著的经济分析特点。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我国经济学发展的启示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问题展开了许多争论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确立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经济学即构成了经济学中国学派。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关讲话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构成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需要的三大资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最富本土特色经济理论基础要素之一。就其内容构成而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理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重新审视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科学化探索对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也有启示作用。但是,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有着特殊的形成环境,导致一些著述在阐释传统经济思想时出现观点上的跳脱或者逻辑上的冲突。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为指导,它与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它最初的形成与发展道路上进行了浓缩与解构,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