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侗族大歌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黄金会员免费钻石会员免费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侗族大歌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前言为了达到“社会交往价值”的新课程标准,本文主张将合唱、重唱等形式引入基础教育,来让学生体会多声部的魅力,且增加合作演唱的机会和经历。声部融合作为合唱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已经被前人做出了很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将音韵学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声部融合研究和实践贡献一部分学术力量。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合唱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多声声乐作品中,但重点研究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却少之又少。本文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书籍、报刊、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详细的整合和总结,掌握了合唱、音韵学的理论基础,了解了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在详细的整理和筛选后作为本文的素材。在知网中以“侗族大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够查到1313篇文献:以“侗族大歌语言特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够查到4篇文献;以“音韵学概念”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够查到61篇文献。上述全部文献均为中文文献,未检索到外文文献。第二,语言学及音韵学研究法。笔者深入研究了语言学及音韵学的相关文献,对其定义、用法、特点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本文合唱声部融合的分析。本文期望在分析以侗族大歌为典型的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后,联系笔者合唱实践,能够归纳出声部融合进一步提升的策略。摘要现阶段,在进行学生教育时,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能用“老思维、老眼光”只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语、数、外等传统学科上。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典型课程,音乐教育应当被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起来。尤其是在以合唱为典型表现形式的共同合作上,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多多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众所周知,优秀的合唱应当具备统一性和合作性的要求,在此之中,多声声乐作品是合唱的重要表现形式,声部融合训练也是最为常见、也最必不可少的训练科目之一。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协作的整体性,将各自的音色、旋律做出融合,能够达到较高的团队默契度,也进一步培养了团结的精神。声部融合训练在合唱训练中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本文将音韵学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声部融合研究和实践贡献一部分学术力量。本文将分析以侗族大歌为典型的民族多声声乐作品,深入探讨音韵学特征与教法两方面,以得出音乐语言及旋律对于声部融合训练的影响。该研究能够有助于笔者今后合唱训练及声部融合的进一步提升。关键词:音韵学:侗族大歌:合唱训练:音色训练:声部融合一、音韵学中的“音韵”概念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声乐作品中的音韵研究其实早已开始。在我国,对于音韵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服虔和应劭,他们将《汉书》标注出了相应的音韵,而这距离现在已有近两千年。我国的音韵学来源于传统语言学,有汉语言文字学发展、分流而来。而现代音韵学研究则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其一是音韵学的学科理论,其二是音韵学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无数研究者对于音韵学的研究不计其数,也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留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音韵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梵语语音学的精髓,发展至近现代,也融入了西学的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展,也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加多面和深入2。一言以蔽之,我国音韵学的研究历程具备着多元性、创新性的特点。在诸多的声乐理论中,音韵学由于研究难度较大,相对来说较为“冷僻”‘,比较不为人所知。中国人的汉语基础是拼音,由26个字母构成,是小孩子从识字开始就要学习的。相较于其他种类的语言,汉语拼音较为简单易学。而历史悠久的音韵学也来源于汉语拼音。从一定程度上讲,语言学与音乐学有着相当重要的关联,不能够将二者割裂开来。尤其是音韵学,它同时涵盖了语言学和音乐学鲁国尧.“多元”“争鸣”“创新”的音韵学一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1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J门.古汉语研究,2004(4).鲁国尧光.中国语言学的愿景一一像珠峰一般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王力.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56.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的理论内容,也是音乐学科的“奠基石”,不可被抛之不谈。音韵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个是声,也即声母,包含b、p、m、f等:第二个是韵,也即韵母,包含a、o、e、i、u、v等:第三个是调,也即声调,包括ǖ、ǘ、ǚ、ǜ等。下文将以侗族大歌为典型,重点分析音韵与多声作品的关联和影响。二、“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简介及音韵特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特色也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歌曲。而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歌曲却有着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多数作品都采用了多声部的形式,尤其是侗族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侗族大歌,更是被国内外所熟知和震撼。1953年,侗族大歌首次在国内进行演出,当即就让人深受震撼。1986年,侗族大歌又在国际舞台上向世人展示,又震惊了世界。侗族大歌女声合唱团在法国巴黎惊艳亮相,为秋季艺术节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留下了灿烂的历史,让世人记住了侗族大歌中的纯净、温暖与和谐。因此,侗族大歌兼具旋律性、多声性以及知名度,故而本文将其作为典型来进行分析。(一)“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简介侗族大歌的名称来源自学者薛良,其在《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中首次将侗族的民歌称之为“大歌”,在此之后世人便将“侗族大歌”作为正式名称进行传播。“大歌”二字来源于当地的语言“噶老”,大多时候是指多个段落的合唱曲子。侗族大歌具备典型的民族风格,充分显示了自然意识、民俗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其演唱起来兼具优美的旋律、统一的演唱形式、充满诗意的语言特点。(二)“侗族大歌”音韵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多种语系,而中国人使用汉藏语系。侗族专属的语系是汉藏语系下面的分支,即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且以地理位置划分成南、北方言冀洲.同歌在巴黎第1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薛良.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J].人民音乐.1953(12):40~44.区。侗族人民虽然在历史时期经历了迁徙,也遭遇到封建阶级的剥削,但总体来说,因为侗族聚居地地理优势明显,所以侗族人民能够居于政治和自然环境较为良好的环境当中,也为当地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土壤。首先,侗族大歌具备典型的方言性。概括地来说,侗族大歌的特点是较为抒情、情感充沛细腻。从地理环境上说,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区域。从语言类型上说,侗族大歌的主流语言为南侗方言。也就是说,侗族大歌的特点深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侗族大歌所运用的南侗方言并不是新创的语言,其依旧来源于中华传统语言,只是加入了更多的民族风格。通过分析其发音,能够找到侗族方言的规律,并能将其与普通话做出区分,便可以进一步对日常交流、对话做出总结和分析。其次,侗族大歌的声调和旋律。在我国的历史时期,将音调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种,而聆听侗族大歌就能发现,侗族大歌主要采用的即为羽调。在欣赏时,单一的声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单调性,所以音乐家在编写侗族大歌时往往会加入转调,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侗族大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声调也颇为起伏,高低音之间没有较大的间隔,因此在高低音转换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