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2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区块地质特征再认识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黄金会员免费钻石会员免费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区块地质特征再认识摘要柴达木盆地位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交界处。它是西部板块的一部分。在以往的柴达木盆地研究中,很少用地震剖面来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变形。本文在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代表性地震剖面和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提出如下认识:新生代北西向逆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形成了断裂转折褶皱及其控制的其他与断裂有关的褶皱,连山前陆盆地的形成时间逐渐变新。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挤压作用随时间向西南方向扩展:古新世一始新世,挤压作用主要发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祁连山前的东北背斜带:渐新世,挤压作用前缘开始进入中央背斜带,挤压集中区也向西南方向移动,中新世挤压前缘在上新世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至今,挤压前缘越过中央背斜的西南边界。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地质特征:北缘马西区目录摘要.1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地质特征;北缘马西区.1一、绪论.31.1研究意义.…31.2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31.断层相关褶皱模型研究进展:32.柴达木盆地的研究现状:.4二、区域地质概括52.1区域地层52.2区域构造特征.…8三、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区块地质新生代构造特征.103.1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区块地质的构造特征11四、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区块地质新生代构造演化...124.1ine330剖面的构造发育史。.124.2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区块地质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14结论.16参考文献..17致谢..18一、绪论1.1研究意义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在全球或区域地质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对盆地的形成、沉积地层的几何形态、层序及其边界的级别和类型、层序的内部结构和沉积相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许多构造都是在剥蚀面之下形成的。伴随变形的连续沉积完整地记录了构造运动的全过程,为盆地构造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基础。当构造活动模式不明确时,可识别的沉积充填响应可作为分析构造变形的依据。盆地构造研究是油气地质研究的基础。盆地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决定了油气资源的生成、储存、运移方式和勘探方案。因此,研究盆地的构造特征、演化及构造活动,对于深化老区油气勘探,发现新探区的油气圈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正确认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可以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高经济效益。1.2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断层相关褶皱模型研究进展:断裂作用与褶皱作用关系密切。大量地表地质露头、地震反射剖面和探井资料表明,褶皱大多来源于下伏断层倾角的变化,如断层转折褶皱,或断层滑动量的逐渐演替到褶皱位移,如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拆离褶皱。ich在研究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低角度逆掩断层时,首先研究了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近年来,针对逆冲断层末端褶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断层传播褶皱几何运动学模型和断层拆离褶皱几何运动学模型。这样,对于自然界中常见的三种断层相关褶皱类型,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几何、运动学模型和油气成藏规律。针对伸展构造环境,建立了相应的断层滑动与褶皱变形的几何和运动学模型。对于走滑构造环境,断层变形与褶皱变形的关系也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密切关注。johnsupply(1992)建立了生长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和运动学模型,揭示了断层滑动、褶皱、沉积和构造抬升之间的内在联系。隆起速率、沉积速率和断层滑动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研究构造活动与沉积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发育地层记录了构造变形的方式和时间,可以恢复不同时期构造的几何和运动学模型。对于逆断层,断层上盘的同生地层变薄:对于正断层,断层上盘的同生地层变厚。这是由褶皱机制以及沉积和隆起的相对速率控制的:相反,在地震剖面或露头上生长的地层的形状反映了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它可以确定构造活动的时间,也可以给出构造恢复的有限条件。当沉积速率大于抬升速率时,随着断层相关褶皱的发育,发育地层中发育由活动轴面和非活动轴面(即生长轴面)所界定的三角形区域,也形成了生长三角形。褶皱的前后翼不同,在不同的折叠机制下,其形状也不同。生长三角可以用来确定断层的滑动速率和滑动时间。2.柴达木盆地的研究现状: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西部,自然环境恶劣,勘探程度低。二十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区域地质调查从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开始。1956一1958年,广泛调查了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北缘,出版了《祁连山质量记录》:1964年出版了《柴达木地质记录》:60年代末出版了《青海省1:100万地质图》和《青海省矿产图》:20世纪70年代以来,柴达木盆地北缘地质调查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50万航磁调查和重力调查,1981年编制了第二代1:100万地质图和青海省构造体系图:青海油田(1958年以来)和大庆油田(2001-2003年)分别在该区进行了地震勘探,目前已完成新一代青海省地质图和大地构造图:1正在逐步进行5万次地质勘探。柴达木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一直受到构造地质学家的关注(狄恒书等,1991:唐良杰等,2000:戴俊生等,20002003:朱晓敏等,2003)。特别是近年来,广大石油地质学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翟光明等(1997)认为柴达木盆地自印支运动以来的演化模式为:侏罗纪一白垩纪对称双前陆盆地:第三纪斜向双前陆盆地:第四纪坳陷盆地。汤良杰等(2000)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新统-中新统可能具有伸展特征,代表燕山期后的伸展运动,沉降强烈,处于喜马拉雅伸展挤压旋回早期。上新世以来,在喜马拉雅碰撞事件的长期作用下,东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迅速抬升,强烈挤压,逆冲推覆进入柴达木盆地,导致早期沉降区构造反转,形成褶皱冲断带。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