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与挑战摘要:良好的沟通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因此,即使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现实中或是思想上的小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倾听是一个重要环节。父母都是从孩子阶段走过来的,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要给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一旦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他们遥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任何困难父母一直在他们身边,为他们默默的挡风遮雨,必要时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靠山,家是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关键词:沟通:双减背景下:教育:重要性:技巧一、“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真正提高质量(一)做到“三个优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是立足学生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通过大单元整体设计、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学习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平里四小“云”课堂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二是优化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开发校园各类环境、设施、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学校建立起涵盖课堂教学在内的多维立体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增强对学生的课后服务供给,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三是优化作业设计,在“控量”上下功夫。将作业布置纳入教研体系,控制作业总量,控制作业完成时间。经常性开展提升作业质量的研究。学校提倡好的作业设计要体现基础作业要少而精,分层作业要有精准性,弹性作业要有合理性,个性作业要有必要性。从而达到学困生“吃饱”,学优生“吃好”。(二)学校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遇到好老师,这才能真正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努力提升育人本领,与时俱进地提升三种能力。首先,老师要提升育德能力。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教师要成为善于用细微的眼光观察孩子,去发现孩子的特长与天赋,用心引导,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的大先生,充分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与时俱进,才能成为未来优秀的教育人。(三)老师要提升共情能力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影响着教育效果。情绪管理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会包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善于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其主动成长。然后以此为基础,慢慢引导其冷静反思、认识问题、自我改进、不断发展。(文/记者武文娟)二、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背景和新挑战(一)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背景回溯我国家校共育发展历程,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低水平层次,其最迫切的是需要政策的指引。2021年,随着“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我国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国家推出“双减”政策,其实质是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而服务,这是教育本质和理性的回归,是对自然和生命崇尚、尊重的回归。从学校层面来看,该政策明确学校要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如何在减量的背景下增质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升家校共育的协同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尤为迫切。从家庭层面来看,学生因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使课外时间更多回归到家庭,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以助力“双减”增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己迫在眉睫。由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家校密切友好的双边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学校教育效率,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尤为重要。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无疑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更为促进家校合作的全面升级提供育人新契机和新的时代机遇。(二)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挑战在家校共育过去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因缺乏具体政策条例的指导,其大多是经验性、自发性的,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其实质是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教育要在“低强度”学业负担下达到“高质量”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1]如何将教育这座“房子”建高建稳,其最重要的两个教育场所:家庭和学校,无疑对于助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性形成的教育合力又会直接影响着政策达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随着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长能否落实好《家庭教育法》对其育儿所承担的主体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对家庭教育能否配合学校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三)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1.家校育人理念的偏差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健康第一的理念,其目的是使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禁借助教育运作资本,改变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高度焦虑的畸形观念。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和学校的旧式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首先,从家庭方面来看,受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中国家长对于后代成才抱有极高期望,将成绩高低作为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错误育人观念助长着畸形育人风气,将自身对于后代成才期望的焦虑转移到孩子的日常考试、日常学习之中转化为孩子的考试焦虑、学习焦虑,这不仅会危害到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身心健康,更对于新时代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现代科技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受应试教育影响,“唯分数论”扎根在教师心底,学校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进行考核评定,更多的对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为了确定其最终成就而进行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弱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这种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目的的功利价值取向影响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在新时代倡导儿童本位、科学施教的教育观念上,诸如此类功利价值导向的传统育人观在“双减”呼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背景下急需转变。2.家校共育意识的淡薄“双减”背景下,要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势必须进一步提升协同共育的意识以提升教育效率,但目前家校双方仍在合作意识上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从家长层面看,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由于传统意义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蕴含养育学生生命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学生生命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从家庭位移到了学校,家长顺势将养育后代的任务交给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极其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其次,从教师层面看,一部分教师质疑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不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起到的重要作用,工作繁忙的背景下更是缺少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从而缺少家校共育意识。3.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降低学生学业负担同时又不降低学业质量,家校建立有效的沟通是关键,但现实在家校沟通上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课后服务实施过程来看,家校时常存在沟通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