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主持人直播带货话语研究(开题)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5
传统媒体主持人直播带货话语研究(开题)-知知文库网
传统媒体主持人直播带货话语研究(开题)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山西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盛宇轩学号1806104327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设计)题目传统媒体主持人直播带货话语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电商直播的兴起,传统媒体主持人也纷纷加入直播带货的“战场”,例如央视主持人,央视主持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启跨界直播带货。为解决湖北滞销商品的销售,帮扶湖北经济,2020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央视新闻与央视频新媒体平台发起3场公益直播带货活动,由朱广权、康辉等知名央视主持人担任带货主播,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为继续推动复产复工,刺激经济发展,央视总台接着发起了多场直播带货活动。在这些直播带货活动中,央视主持人结合网络直播的特性,从央视直播厅走向电商直播间,从严肃高冷的“新闻腔”转向幽默接地气“综艺腔”,一改往日新闻栏目中的媒介形象,推介商品传递信心,并与网友热情互动,被亲切地称为“央视boys”“央视gir1s”,引发舆情讨论。网络直播带货是当前主流电商销售模式,目前已有研究多关注网络带货主播的口头语言运用情况,直播间中带货主播和消费者的言语互动过程不仅使用口头话语,还包含表情、手势、实物等副语言或非语言模态交际手段,构成典型的多模态话语交际场景。基于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对传统媒体主持人直播带货的话语进行研究,拓宽了对传统媒体转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可能的借鉴方法与假设。此外,还积极探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创造出的媒介价值。传统媒体主持人参与直播带货,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媒介和新兴的直播媒介联结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形式下,电视媒介与直播媒介将各自优势相嫁接,传统媒体强大的影响力和新媒体在互动、用户体验上的优势相结合,展现出“1+1>2”的效应,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能。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等,并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国内外参考文献):(一)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媒介融合的研究媒介融合(英文“media convergence”)一词,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将“融合”的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认为媒介融合是“不同媒介产业相互作用的过程。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中第一次提出“媒介融合”,并将其定义为“不同的媒介之间形成多功能一体化”。在我国,“媒介融合”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1999年崔保国(1999)指出媒介变革的其中一个特征是媒介的融合和渗透。在2005年,媒介融合的概念由蔡雯(2005)正式引入国内,即认为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她将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变革归为四种类型:学务形态融合、市场融合、载体融合、机构融合。在2014年以前,学界对媒介融合的研究较少。2014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在国内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实践的推动下,国内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关注度提高,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媒介融合的内涵。党东耀(2015)对比分析了Web1.0的时代与Web2.0的时代的媒介融合,认为媒介融合需要通过媒介再造来实现。媒介再造是媒介融合的本质。黄旦,李暄(2016)分析了几种理解媒介内涵的角度,提出以社会形态的变化理解媒介融合。栾轶玫、杨宏生(2017)分析了媒介融合经历的四个阶段,认为当前阶段是“从全媒体转向融媒体”。第二,媒介融合的策略。梁智勇(2019)概括了CCTV、SMG、凤凰卫视与新华社的新媒体布局,为主流媒体提出战略结盟整合优势资源,引进外部资本整合产业链,品牌化主导的新媒体战略。乔保平(2014)认为,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广电媒体引导舆论的效果被新媒体削弱,并为广电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提出建议。陈力丹(2014)认为,传统媒体必须改革。但如果只是延续传统媒体的旧式思维,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简单叠加新媒体,仍然是行不通的,强调媒介融合要引用互联网思维。第三,媒介融合下的人才培养。为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新闻传播领域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黄瑚(2015)回顾了媒介融合趋势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介绍了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人才培育上的具体经验,如打破原有新闻传播专业间的壁垒,施行跨专业教学模式:2+2跨学科教学模式。胡德才(2015)认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不会动摇,弘扬人文精神和新闻理想仍然摆在新闻教育的首位。此外,深化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基础思路(二)关于直播带货话语理论的研究陈旭光(2020)指出,带货直播中,存在着一个多方互动的关系网。在此网络中,商家、平台、主播、用户和官方承携着不同的话语和资本进入直播场域,在协商与博弈中完成交融转化,形成传播共振。商家是每场直播带货活动的发起者,以强经济资本进入网络直播带货场域。以央视直播带货为例,“大汉口”“蔡林记”“毛铺”“米婆婆”等商家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成功人驻并影响着活动进程。商家最直接的目的是销售商品、实现盈利,这凸显了其维护经济效益的资本惯习:它们同时借助直播活动的传播力,试图提升企业形象与增强品牌影响力,实现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共进。李桐(2020)指出,直播平台凭借技术优势,为各方提供支持,以强技术资本进入网络直播带货场域。央视带货直播依托央视与淘宝两方平台,实现了官方与民间直播场的全覆盖。直播平台不仅具有聊天室功能,还有弹幕功能,在央视直播带货过程中,用户可以与主播实时对话,主播也能及时作出回应,当网友在弹幕中或聊天室里表示“热干面的货量不足,没有抢到”,主播可以要求即时加货,二者以此形成双向互动,在虚拟空间中增强了购物体验。用户(消费者)是直播带货活动的目标对象。低门槛的直播平台使每一个普通网民都可以成为直播带货活动的参与者。用户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获取商品信息、购买商品,并踊跃发表观点、表达态度,获得娱乐消遣。许多年轻用户在直播弹幕中会使用“奥利给、xswl、aws1”等网络热词,这些流行的“行话”一方面增强了直播的轻松氛围,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亚文化资本的区隔性。“不懂行话”的用户可能无法领悟话语含义,也无法与发言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这实质上彰显了直播场域中用户的关系资本。王颖(2020)指出,语言是直播带货商品推广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语言模态包括书面形式的文本和口头话语(语音形式)。李佳琦直播间语言模态由李佳琦与助理的推销话语、背景文字(直播间名称、商品信息等介绍性文字)、导购信息、观众评论四部分构成。由于直播间背景文字、导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观众评论具有不可预测性,本次研究暂不分析这三类内容。直播带货强调快速传递商品信息,其语言简明扼要,话语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相对简单,此次分析聚焦于传统媒体主持人直播带货话语表现。(三)关于传统媒体主持人直播带货话语的研究李楠发现“话语”作为直播带货过程中的主体内容,通过主播多种话语形态展现出受众诉求,吸引并推动受众卷入场景、引发兴趣、激发消费动机,进而通过话语背后的情感意涵深入受众内心建立起情感关系与情感补偿,最后产生消费并实现了受众从“卷入消费”到“沉迷直播”的媒介行为。另外,目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