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4
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知知文库网
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
限时特惠
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中国人重视饮食,饮食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商朝著名宰相伊尹因为善于烹饪雁羹和鱼酱,被后世推为烹调之圣。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从政前钓鱼、屠牛、卖饭,传为美。中国人习惯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的发展。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奇葩。3.家乡的饮食文化3.1全聚德烤鸭老北京人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全聚德”原名叫“德聚全”,是一位山西人在北平前门外肉市胡同开的一家干鲜果脯。后来河北冀县人杨全仁到肉市上去摆摊售卖鸡鸭,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杨全仁盘拼了这家铺底,开始经营烤鸭。风水先生建议杨全仁改“德聚全”为“全聚德”,意思是全心全力,聚而无散,重视商德,童叟无欺。当年,京杭大运河送皇粮的船只漏下的粮米落入河中,在北京积水潭一带就汇聚了一部分靠养鸭捕鱼为生的农民,全聚德就从农户手中进购鸭子,现在全聚德集团用鸭量非常大,就与周围养殖户签订了养鸭回收合同,为了加快北京鸭的生长,缩短喂养期限,全聚德烤鸭用填鸭,喂养三个月出笼,每只平均5.5一6斤,北京鸭体形丰满,肉质鲜嫩,适合用来做烤鸭。3.2老舍茶馆1979年,家住大栅栏珠宝市街的尹盛喜不顾家人反对,借了1000块钱,开始了摆摊经营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虽然一赔3年,但他坚持下来了,并最终建成了一个京味悠长的老舍茶馆。不仅国内游客到了北京,要到这里听听戏曲,也不仅是那些国外背包族逛累了大栅栏,要来这里感受一下老北京的传统氛围,就是基辛格博士、老布什总统、连战主席来访,也要到这里看一看、坐一坐。进得茶馆,穿过那一大溜模型、照片和名人题字,就上了二楼。这是个被装点得像极了四合院、而且有草坪的四合茶院,以包房为主,私密性比较强。三楼大厅去,找一张还没人坐的仿古硬木八仙桌,用细瓷盖碗冲一杯香茗,再点几碟小吃,一边细细品味细瓷盖腕里冲出来的阵阵茗香,一边品尝茶馆特制的各色宫廷糕点或者哪怕只是嗑点瓜籽儿,一边看那身着漂亮民族服装的演员表演一段京韵大鼓或者其他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乐节目,那种久违的闲适、臃懒和惬意,不知不觉地,就从心中生腾起来了。3.3正宗九龙斋酸梅汤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