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学等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环保科学知识的渗透会随着学生所在的年级越高,就越为突出。近年来,环境形势复杂严峻,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空气污染不断加剧,空气质量整体严重下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保教育因这个阶段的生态环境恶化而显得更加迫切。本着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教育部于2003年须布《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将中小学环保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为“引导叙述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出版了第一批中小学系列教材。眼下,全国各中小学都在推向环境保护教育,而与之相关的生物等学科的教材发展速度较缓慢。在教学方法上,我国开发了适合环保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实验法、参观法等,但在实际的教学方法上教师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频率较高,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少。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但使生物课堂变得味同嚼蜡,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步伐。注重对学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轻视了学生在接受新识中的实践参与,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发掘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因此,这样的授课,难以适应如今形势下,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在环境保护知识水平和环保行为之间有较大的出入,即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行为贫瘠。这就是说,学生对环保知识理论上掌握得很好,但落实到具体的环保行为却不是很理想。通过向日本教育中的环保教育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实践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建立和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卢卡斯模式的“在环境中的教育”所说的,环境教育的实践才是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在环保教育的渗透方面,要做的除了让人们在意识上知道什么是环境保护这个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积极参与环保行为。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了解环保组织,积极参加关于环境保护的社团活动,从实践中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2在我国培养高中生环保意识的目的目前,我国所处的时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因为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步增大,污染物排放量也因发展所需而急剧增长,总体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果要渗透环保教育则需以多种教育手段和形式为载体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习惯。尤其党的“十八大”上,习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家层面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以十八大的讲话为切入点,鼓励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萌生热爱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