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型半金属及贵金属上的表面在位反应机理研究

第1页 / 共73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5页 / 共73页

第6页 / 共73页

第7页 / 共73页

第8页 / 共73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65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在典型半金属及贵金属上的表面在位反应机理研究-知知文库网
在典型半金属及贵金属上的表面在位反应机理研究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
限时特惠
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二聚体在进一步退火后并不能束缚Au单原子。Au吸附单原子在Au(111)表面扩散充当反复使用的活动的催化位点。通过前面的工作,我们了解到退火可以在基底表面产生游离的单原子催化表面在位反应发生,或许可以二次沉积少量金属单原子来作为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同时可以比较不同种类单原子催化竞争关系。基于此想法,考虑C(111)表面沉积酞菁分子并二次沉积Co原子的过渡金属体系。通过对Cu(111)/H2Pc体系先退火产生Cu吸附原子催化形成CPc。然后再沉积少量Co原子来检测是否可替换Cu原子中心形成CoPc。总的来说,我的博士工作较为系统的揭示了金属及半金属表面在位反应过程中表面增原子的产生和动力学行为,以及对催化有机分子前驱体断键(C-Br或N-H)的重要性。文指出对分子前驱体的吸附行为和表面吸附原子活性位的调控(退火或二次沉积)都会对反应的终产物产生影响,二者都是通过表面在位反应制备高质量纳米结构的关键因素。关键词:表面在位反应,扫描隧道显微镜,吸附原子,DFT,光电子能谱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