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病人家属的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6
猝死病人家属的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知知文库网
猝死病人家属的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
限时特惠
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息,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时间,在医院目睹亲人的抢救过程但是无法阻止其死亡,其情绪往往会产生悲痛、绝望、愤怒、逃避等变化,其行为也会由一开始的茫然无措转向为激动失控。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猝死病人数量也增加四。患者的突然死亡不仅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的损失,对其亲属也带来了极大的身心打击。由于家属在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得知亲人死亡,无法立刻调整情绪,有的甚至造成心理障碍。部分家属在得知亲人猝死后,有镇静转为恐惧、悲伤,有的甚至情绪激动产生过激行为,不仅伤害自己也阻碍了医院其他正常医疗工作的开展。猝死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不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能会导致家属情绪失控,行为偏激,严重的甚至轻生②。猝死患者的家属是一个承受心理创伤的病人,护理人员应当在完成死者遗体安置工作的同时,及时恰当的与家属沟通,了解其思想状况,缓解其紧张情绪,帮助家属早日恢复心理健康。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疾病健康宣教、相关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本文主要分析对于猝死家属的心理干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本院急诊科于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8例猝死病人的家属为干预组,随机取2008年之前未采取干预措施的28例猝死患者家属作为观察组。干预组28例家属中,男性17人,占60.7%,女性11人,占39.3%,年龄21-67岁,平均42.5岁:对照组28例家属中,男性15人,占53.6%,女性13人,占46.4%,年龄19-62岁,平均39.4岁。表1本院急诊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6例猝死病人的家属男(n,%)女(n,%)样本量(n)实验组17,,60.711,39.328对照组15,53.613,46.428合计32,114.324,85.751所有死者家属均无重大心肺系统疾病,两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等X2值为0.29小于临界值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