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7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知知文库网
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摘要]大黄有显著泻下作用,蒽醌甙是其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双蒽酮番泻武的作用最强,游离型蒽醌类只有微弱的泻下作用。近年来实验和研究总结出了大黄泻下作用机制,而且得出大黄因剂型及煎煮的时间不同以及炮制品不同,泻效也不同,将游离型蒽醌结肠定位给药,可以发挥药物中游离型蒽醌的泻下作用。本文介绍了大黄成分及其主要泻下成分,对大黄泻下作用进行了综合论述,概括出大黄泻下作用机理,泻效的不同发挥效果以及大黄泻下临床应用,为大黄泻下作用相关技术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关键字]大黄:泻下:蒽醌甙:作用机制目录1前言…11.1大黄介绍与功能主治....11.2大黄泻下成分2大黄泻下机理...32.1大黄泻下传统机制.....2.2大黄泻下新机制.....................53大黄泻下药效..。.........63.1大黄粗制剂及其不同制剂的泻下作用63.2炮制对大黄泻下作用的影响....63.3游离型甙元对泻效影响74大黄泻下临床应用84.1大黄泻下临床应用4.2中药药理研究思考.......85结论10参考文献..11致谢.121前言1.1大黄介绍与功能主治大黄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本属植物约有60种,我国作为药用有3种,为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我国应用大黄已有悠久历史,是常用中药之一。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用大黄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它的化学和药理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大黄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为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痈肿疗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利胆、保肝、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止血、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利尿、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脂、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消化、血液、泌尿、免疫等多个系统。1.2大黄泻下成分已知大黄泻下成分约20种,包括蒽醌类和二蒽醌类以及它们的甙类。蒽醌甙类是大黄中最早被发现的泻下成分。1965年后,先后从掌叶大黄、雅黄、朝鲜和信州大黄中分离出番泻甙A及其一系列结晶一番泻甙B、C、D、E、F等,并证明具有很强的泻下活性后,才认识到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为二蒽酮类化合物一番泻甙。番泻甙A、B、C、D、E、F的泻下活性(小鼠EDso为13.3~16.1mg/g)相似;8-葡萄糖-大黄酸蒽酮的作用也较强(EDs0-20.0mgkg):8-葡萄糖-芦荟大黄素(EDs0-71.6mgkg),芦荟-大黄素(EDs0-59.6mgkg),大黄酸(EDs0-97.5mg/kg),8-葡萄搪-大黄酸(EDs0-103.0mgkg)等均较弱;而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几乎没有泻下活性。综合看,结合型的作用较强,游离型则较弱。可见,大黄中的主要泻下成分为番泻甙,已知的几个番泻武的泻下效力相似,大黄酸的泻下效力仅为番泻甙的17~1/5。因此,现多以番泻甙的含量来评定大黄质量的优劣。近年来日本学者又从大黄中分离到4个带有碳式结构的蒽酮甙类-大黄酸甙A、B、C、D。动物实验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泻下活性,可见大黄中还存在着一些未知的泻下物质。由上总结出,大黄中具有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结合型蒽甙(有蒽醌甙,双蒽酮甙,番泻甙等),而游离型甙元(有大黄酸,大黄素等)只有微弱的致泻作用。大黄又含有第1页大黄鞣酸及其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儿茶精等),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此外,大黄还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等。第2页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