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以南京园博园为例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以南京园博园为例-知知文库网
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以南京园博园为例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以南京园博园为例尹利伟园林专业导师:赵君芬摘要:古典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重要文化瑰宝。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既能推动古典园林不断发展创新,又能使现代景观设计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更具有美学价值。本文对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和设计手法进行概述,分析现代景观设计与古典园林的区别与联系,旨在探究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指导作用:并以南京园博园为例,分析了南京园博园中古典园林技法的传承与审美意识的体现,最后总结出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以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一条新思路。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环境影响;文化传承1绪论随着钱学森教授山水城市概念的提出,现代景观设计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传承了先祖遗留的审美习惯和传统思维模式。尽管时代不断变迁,留存在骨子里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模式等民族特性无法改变。因此,对古典园林进行探索和研究,将对现代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直是现代景观设计所遵循的主题,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与统一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贯主张。这些观点恰好与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相一致。古典园林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源,从古典园林这座宝库中寻求灵感与启发无异于“寻根探源”。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史更是始于周文王时代,最初作为营建宫苑活动出现。随着朝代更迭,中国古典园林在唐宋时期得以成型和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我们熟知的江南私家园林大部分都为明清时期所建。中国古典园林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所蕴含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为当代景观设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一座座古典园林更是当代景观设计人员的学习宝库。中国古典园林优秀的文化内涵,因地制宜的造园思想,巧妙地布局手法,和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值得现代景观设计好好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代景观设计“千园一面”的特点,使现代景观设计更加具有内涵和特色。中国古典园林传承千年历史悠久,思想文化内涵深厚,与我国传统书画,文学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物质遗产名录中也能看到不少中国古典园林的身影,可见古典园林的研究价值非常高。现代景观设计建立时间较短,体系也还不完整,缺少理论和实践。文本旨在通过对南京园博园进行实例分析,探究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从而得出一些对现代景观设计切实可行的建议。1.1研究内容与方法了解古典园林的发展现状,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把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与南京园博园景观设计相比较,找到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与南京园博园相互关联的地方。并基于此找出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契合点,并对南京园博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本课题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进行研究,前往南京园博园实地调研与拍摄,感受每个展园带来的不同感受,并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结合文献中的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进行设计比较。从而对古典园林在南京园博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进行分析。2.南京园博园概况2.1发展概况南京园博园作为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会址,于2018年7月正式启动,工程于2020年底完成建设,2021年4月16日正式开园。南京园博园选址于江宁区汤山,位于紫东中心地带,北至湖山村,东至孔山矿以东,南至黄龙山脉北麓,规划面积345公顷。南京园博园城市展园主体园林建筑由南京市统一规划建设。园区由多位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在“园林园艺”、“工业遗存”、“矿坑崖壁”等特色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了崖畔花谷、时光艺谷、苏韵荟谷、云池梦谷四大精美花园。南京园博园以江苏13个地级市为主题建设永久性园中园,江苏13城古典庭园,兼具古典园林的文化精髓及时代特征。十三个展园的设立既宣传了城市形象,又展示出了江南古典园林的魅力。2.2区位概况南京园博园选址江宁区汤山,位于紫金山、栖霞山、宝华山、汤山四个风景区环抱圈内的紫东中心地带。江宁区地貌区域为宁镇扬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结构复杂。东北部是宁镇山脉西段,西南部为宁芜断陷盆地的北缘,中部为秦淮河平原,西部为滨江平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同“马鞍”。南京园博园地处江宁区西北部,园内南北地势总体走向北高南低,东西地势都为东高西低。江宁区是江苏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县),境内区域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地表水系发育良好,地下水多藏于平原、山丘地带,水质较好。宁镇山脉西段绵延至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南京园博园的前身便是江宁区的一片破败工厂和矿坑,常年采石留下许多深浅不一的矿坑,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如一块丑陋的城市伤疤。南京园博园选址于此使这里迎来变身的机会。图1南京园博园选址区位图3.南京园博园园林景观现状及问题分析3.1南京园博园园林景观现状分析3.1.1地形要素苏州园景观中地形要素所占比重较大,苏州园的设计构思来自于北宋名园一一沧浪亭。园区北倚山阜,南邻太湖,充分利用园内已有地形和水系,向人们展示“沧浪问水”的景观与文化,巧妙利用园区北倚山阜,南邻太湖的高差,对太湖进行取景,依山傍水十分写意。局部造微地形,使空间感更加丰富。“翠竹院”位于展园北入口,利用翠竹塑造屏障,到达“翠竹院”,需要穿过一面景墙,并走过花窗与镜墙。既对园外形成了障景,又遮挡了视线穿透。园中建水院、竹院、陆院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之间既充满联系,又不断变化。中部主体建筑,各色景观对游客视觉中心的引导,以及主体布局借鉴了拙政园远香堂的设计精髓。苏州园地形北部高,南部低。建筑北部庭院林立,紧凑而秩序,南部山水寄情,天广而地阔。南北空间对比明显。东部地区入口处设坡地给人封闭的感受,只留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路引游客方向。路尽头设立亭子,亭子设在高出,可看遍东区景观。苏州园通过地形的塑造既延长了动线又遮蔽了视线,地形要素和植物要素充分结合,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3.1.2建筑形式淮安园内主要建筑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亭,空间流动性较大。第二种是厅,厅属于半封闭性建筑,四面有墙但门窗可以全部打开。第三种是室,室通常所占面积较大拥有较大平台。淮安园中建筑集中于西部地区,围水而建形成动态均衡分布。厅在临水一面设置栏杆,而室外部的平台既为游客提供驻足赏景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游客的亲水区域。空间流动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的特点。除了亭与廊,室的门窗上都有镂空雕花,既具装饰性,又增加了空间流动。还能改变建筑的光影效果,丰富游客的游园体验。园中亭共设有三处,一座湖心亭,一座在园中西南角,还有一座亭位置相对幽静。亭中都设座椅供游客休息。准安园中廊的应用较多,廊在厅与厅之间起串联作用,同时也是园中动线。廊中设置座椅供游客休息。置身廊中,廊檐与廊柱如园中景色的取景框。行走其中就像畅游画中。3.1.3水景设计古典园林理水追求“水有三远,旷奥秀趣”。常州园水景层次丰富,园中景观层层递进起伏变化,又相互渗透。水道蜿蜒与山体相结合,并将四周具有常州特色园林建筑串联起来,与中心湖开阔的景观形成对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中心湖驳岸为斜式驳岸,为良好的生态水岸。以自然土坡缓缓切入水中。常州园中山石皆是自然青石堆砌而成营造“叠山理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