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创新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创新-知知文库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创新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102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创新一一以“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为例摘要: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材内容以时间为线索,以精神为核心,通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屈辱史、反抗史,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来体现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歌颂了中国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精神。本文就教师应如何开展核心素养培育、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改进课堂教学。关键词:单元教学:政治认同:爱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养成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的关键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须紧扣“启蒙道德情感”这一目标,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谋划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屈辱史、反抗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体现出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走过的曲折与光荣的历程,歌颂了中国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精神。如何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传承红色记忆和红色基因呢?一、明确素养导向,确定教学目标立足新课标的要求,“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是以历史为基础,指向“政治认同”这一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厘清历史脉络,感悟核心精神,厚植红色基因,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情感认同和责任意识。本单元教材设计了《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屹立在世界东方》《富起来到强起来》共六课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体现核心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是落实“四史教育”的主要载体。小学阶段“四史教育”的核心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史实基础上,感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现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基于此,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懂得落后就会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知道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感知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形成国家认同。二、设计关键任务,探究核心精神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设计的支持课程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任务进入课程内容,理解学科知识”四立足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绘制思维导图关键任务。思维导图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常用的学习与思维工具,五年级的学生拥有丰富的使用经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时间长,内容跨度大,其中的人物与与事件在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较好的梳理重要的历史节点,梳理单元整体脉络,呈现了自己对近代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认知和理解。这为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动,感悟核心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奠定了坚实基础。思维导图上不仅仅要抓住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主要时间,教师还应倡导学生在在图上写上自己的感悟。由此,这些思维导图成果也将作为后续课程深入学习相关史实,感悟核心精神的重要工具。同时,在具体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聚焦某一具体阶段,细化、丰富思维导图内容,深化对史实的感知。三、把握课程对象,创设情境教学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于中国百年伟大复兴的这段历史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但认识模糊且存在误区。他们听过一些简单的历史故事,听过抗争时代的歌曲,参加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但为实现情感上的深度理解,不了解活动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不清楚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展现出的革命精神,难以体会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易萌发对于革命精神的传承意愿。因此,本单元教学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教学活动,发现历史信息,加深国家记忆,感受伟大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缅怀先烈、敬佩先烈、热爱祖国的情感。例如教学第七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一个话题“虎门硝烟”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列强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之卑劣。接着通过阅读角和影视作品《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剪辑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着力设计出具有吸引力、探究价值的问题,如:联系生活,说说如果鸦片长期泛滥,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国家带来哪些危害....这一设计既符合学段学生的学情,又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在积极思考后,完成了知识的深度学习。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借助书籍或互联网搜集关于虎门硝烟的资料,在课上进行汇报,进一步帮助学生领悟林则徐虎门硝烟的重大历史意义,感受他的爱国精神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再如教学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个话题“众志成城”,教师通过唱国歌的形式导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单,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场战役进行重点研究,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爱国战士“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画出你觉得最震撼的一处地方,和同桌说说感受。学生在交流分享以及教师对“台儿庄战役”的补充视频下,感受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随后,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抗日英雄资料,在小组内分享英烈的故事,说说令人感动的地方。通过抗日英烈事例,了解中国将是奋勇抗争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史实,感受抗日英烈之民族气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点拨:抗日救国的队伍中,不仅有铁骨铮铮的将士们,还有数以百计的爱国民众们。教师在学习单上出示历史资料,学生思考: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为抗日救国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小组交流分享,教师总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难前,无论是妇女,还是天真无邪的的儿童,亦或是文人、商人、海外华侨等等各行各业的人,此时此刻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一一抗日救国。最后,师生探讨国歌歌词:进入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的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国歌中的歌词是否需要修改?为什么?在再一次齐唱国歌中,缅怀先烈,升华情感。四、延伸教材内容,利用课外资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本着“不超越课程性质”和“不超越学生理解能力”的两条底线,适当延伸教材内容,做好课程拓展。例如教学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电影院观看与建党有关的影视作品,如《建党伟业》、《1921》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史,感受共产党人的的红色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家长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